□禾刀
一般情况下,战争的目的就是以极端方式拒绝合作,经济则恰恰相反,寻找一切可能合作的机会。这也是本书所阐述的两种不同视角。
很有必要介绍一下本书作者卡尔·赫弗里希。卡尔在一战期间先后任德国财政部部长、内务大臣,先后就读过慕尼黑大学、柏林洪堡大学与史特拉斯堡大学,长期“躬耕”于经济学领域,算得是典型的学者型领导。本书中,卡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学术角度详细介绍了一战期间德国如何打破协约国的经济封锁,又如何自力更生。
面对经济封锁,对外,德国采取的是经济问题经济方式解决。即“利用中立各国需要德国的煤炭、药材以及化学用品的弱点,暗中与中立各国订立交换货物的条约。这样以后,战时欧洲中立各国输入德国粮食的数额,竟然比战前还增加了;与此相反,当时欧洲中立各国输入英国粮食的数额,却比战前减少”。
对内,德国充分挖潜,用我们的话语体系说就是“自力更生”。卡尔力推的“采购总局”、“企业改组”、“救国服役”等举措,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创新,在战争期间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后来为多国争相仿效。虽然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但作为一名经济学者,卡尔深知,这些仅是权宜之计,弊端显而易见,如“有许多行业因受"强迫经济"的影响”,无法形成竞争。再者,在“"强迫经济"之下,私自交易变得防不胜防,无法禁止”。
另一方面,德国积极借助科技手段,寻找解决方案。在雄厚科技实力支撑下,一战期间德国实用技术研究成果颇多,比如发明了无烟火药,从空气中提取氮素,从普通黏土中提取铝,发明的“人造橡胶”和“改造旧橡胶”弥补了缺失,而木料制丝的发明,使得纺织业不至于瘫痪……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众所周知的是,尽管德国在解决经济方面推出许多举措,起到了极大作用,但仍旧未能改变一战的败局。这也表明,再多的创新都无法弥补战争撕裂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某种意义上,德国的这些尝试,是对现代经济理论有效性的一种反证。
如此看来,经济与战争就像是一对跷跷板。战争权重越大,对经济的破坏性也就越大。反之,经济博弈越公开公平,就算有再多的不同,彼此合作的几率就会越大,战争的风险就会越小。
新闻推荐
国际贸易“摩擦效应”波及韩国经济 韩国政府释放可能干预外汇市场的信号
据新华社消息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洪楠基20日说,一旦不稳定性增加,韩国将为稳定金融市场采取措施。韩国媒体解读,这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