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个强盛的王朝走向没落之际,都会出现群雄逐鹿、问鼎天下的动荡时期,狷介狂放、特立独行的奇才怪才,也就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或者说,从来承平少狂士,自古板荡多奇才。那么,动荡年代为何能多出人杰奇才呢?
动荡年代的艰苦环境,为人才的诞生起到了砥砺作用。不经浴火,何来重生,不经苦修,何来高就。与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承平岁月相比,动荡年代的读书人,颠沛流离,心境凄苦,很容易激发图强求变之志,更加专注于经史典籍的研习与求证、世道人心的剖析与批判以及治世方略的筹划与施行。他们或者像终南隐士那样,结庐山林远离纷争,苦心孤诣著书立说;或者像先秦诸子那样,讲学稷下,设教授徒,或者像苏秦、张仪那样,发愤求学专攻术业,游说诸侯合纵连横。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应该是对苦难造就英才的最好注脚了。
动荡年代的社会变革,为人才的成长冲破了精神牢笼。在动荡年代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随着道德伦理的倾覆、思想观念的碰撞、夷汉文明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上层建筑摇摇欲坠,社会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就为那个时代的有识之士提供了思辨的现实样本。这就搅动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死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大师级人才也就纷纷脱颖而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如此,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也是这样。而这些划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催生了一大批呼风唤雨的仁人志士,这是和平岁月无可比拟的。
动荡年代的人才需求,为人才的致用提供了历史舞台。动荡时期的雄主,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不惜以高规格的礼遇募四方精英为己所用,既为那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干才提供了用武之地,也为那些“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学者开设了经筵之席。
战国时期田齐创立的稷下学宫,兴盛时期曾汇聚了多达千人的天下贤士。这里既是学术争鸣的高等学府,也是智库性质的询议机构。孟轲、淳于髡、申不害、邹衍、田骈、荀况、鲁仲连等,都曾在此传经布道,建言献策。春秋战国时期,不惜代价招募天下贤能的历史记载很多,如燕昭王筑黄金台、战国四公子养士以及秦国广揽外籍人才的客卿制度等。与此同时,以建言献策成大事的旷世奇才就更多了,如,一番出使便策动齐吴晋越五国有变而保全鲁国的子贡,“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的烛之武,被称为“连横之父”的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不辱使命捍卫齐国国格与尊严的晏婴等。人类学家克罗伯曾感叹说,为什么天才总是成群地来?难道真是因为他们怕孤独而结伴扎堆的吗?其实非也。若没有奇才成长的气候和土壤,怎么可能会有群英荟萃呢?
动荡年代的群雄割据,为人才的辈出留出了自由空间。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强权争霸无休歇,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样的情势下,只要你能纵横捭阖,说服四座,便成一家之言,占据一席之地,横溢的才华也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22日晚签署特别公告,宣布将全国紧急状态延长一个月。西里塞纳在特别公告中说,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