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周舟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23日用一枚“猎鹰9”火箭将首批60颗“星链”卫星“打包”送入太空,标志着建设卫星互联网的大战已经打响。
什么是卫星互联网?如何搭建?谁是这一新兴技术领域的主要玩家?行业又面临哪些挑战?
“拼数量”星链
多家科技公司提出,近地轨道上部署卫星可将延时从500毫秒降至20毫秒,达到家用光纤接入网络水平。但低轨道卫星覆盖面积小,需要发射大量卫星组成“星群”网络。
多少颗卫星才能满足搭建全球性天基互联网需求?硅谷“钢铁侠”、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给出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数字:1.2万颗。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内完成“星链”网络部署。即使每次发射60颗卫星,1.2万颗卫星也需要200次发射,平均一年要发射40次。不过该公司还拥有比“猎鹰9”运载能力更强的“猎鹰重型”火箭可供使用,因此有可能更快完成部署。
多巨头“星战”
卫星互联网领域被众多科技企业看好,马斯克的最新竞争对手是世界首富、美国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
今年4月初,亚马逊提出“柯伊伯项目”,计划将3236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为北纬56度到南纬56度之间区域提供宽带网络服务,而全球超过九成人口居住在这一区域。
贝索斯与马斯克具备类似优势,他创建的蓝色起源公司同样可以实施航天发射。另一家颇具竞争力的对手是美国一网公司,早在2007年就提出把通信网络建到天上,并在2017年初拿到日本软银集团10多亿美元投资。其他投资方还包括国际通讯卫星、可口可乐、高通、空中客车、维珍银河等大企业。
不确定性尚存
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卫星互联网看上去前景光明,但实际上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成本方面的挑战。此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脸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都曾提出或投资建设卫星互联网,但均因成本问题放弃了计划。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估计整个“星链”项目至少耗资100亿美元。
其次部署大量卫星可能产生“太空拥堵”或“太空垃圾”。1.2万颗卫星大约相当于现役卫星总数的10倍,许多人仍质疑这个计划是否靠谱。
第三是频谱资源稀缺。对频谱的竞争不仅在卫星互联网“玩家”间展开,新开放频段与互联网卫星使用频率接近,可能导致信号干扰和阻塞。
新闻推荐
巴黎人是严肃的现代人的缩影,背负着历史与沉重、厌恶猎奇与肤浅。如今巴黎城内的几个地标,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蓬皮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