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花儿争相竞放,营造出万紫千红的世界。百花盛开,是为了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人们,我们应该懂得欣赏,不负春光。
实际上,在家庭生活以及孩子的教育引导中,道理也是一样。孩子总是喜欢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家长,希望获得欣赏和鼓励,可是许多年轻的家长往往在繁忙的工作中、家务中忽略了这些。身边有位学识之人,他把孩子看作朋友。孩子说起自己的父亲也是一脸的幸福,自信满满。与君交谈,他说欣赏孩子是一种鼓励。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懂得主动去发现孩子值得欣赏的地方,及时给予赞扬,这对营造良好家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的学习实质就是“试错”,就是通过错误的尝试获得正确的经验。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在指出并纠正他错误的过程中,能用欣赏的态度指出他所做对的地方,并且指引他如果做会更好,这样的教育方法效果更佳。
想想看,谁没有曾经的年少,谁没有犯过这样和那样的错误。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将儿童比做一座秘密花园,等待成年人去探索,而这种探索的最佳方式就是观察。她说:“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才会自然的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在成年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但对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大人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因此,儿童从小就被戴上无形的枷锁,被迫按照成年人的意愿去执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自主性。
《庄子·至乐第十八》也曾提出“以鸟养鸟”的主张,反对“以己养鸟”的行为。意思是说,养鸟的人必须顺应鸟的生活习性,按照鸟的生活方式生活,“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养鸟人应住在树林里,漂浮于湖面上。而“以己养鸟”的做法则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鸟雀,包括给鸟听音乐,喂鸟吃牛肉等等愚蠢行为。
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事业成功的主管,其子女教育可能发生情绪与健康问题的概率较大。因为工作养成的习惯,他们往往具有严于律己、严于律人、追求完美、独断专行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及行为带到家庭,很容易伤害子女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当然也需要权威感的确立,否则无法进行必要的管束。问题是,有的时候很难区分什么是强加于人,什么是必要的管束。
欣赏,是对孩子莫大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把欣赏的目光更多地投到孩子的身上,营造温馨家园。
新闻推荐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表示,对欧盟而言,这事无关下任首相是谁,重要的是脱欧协议本身。“她(特蕾莎·梅)是一个明白如何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