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松涛
有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相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做父母的暂且都是强者。强者肯为改变,更为易做也更加难得。
天下父母心,喜忧都一样。
提到亲子关系,行为心理学老师常会先问三个什么:家长最希望小孩未来成长的样子是什么?家长最烦恼小孩日常的什么?家长最赞赏小孩日常的什么?
5月10日是囡囡学士长袍加身的好日子,大学校园里满满的鲜花与笑声。原本计划与小孩面聊一下,当时看到如此热闹的场景,想想还是笔墨较口舌好说。
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或如香港电台主持人所言,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祈愿当下赠给的三句说话,能够带给小孩跋涉前行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小孩找到生活的自由和乐趣。
吾家有女初长成,云想衣裳花想容。实际上,所有孩子18岁以后,都要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决定,因为,这两个决定将深深改变孩子的一生,影响孩子的自立、幸福和健康。第一,未来如何谋生?第二,未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伴侣?
进了中学大门以后,做父亲能够帮孩子的,是尽力引导你去思考:喜欢干什么?想要干什么?能够干什么?高考选择大学报读专业,都是你喜欢的;尔今读研深造,选择大学转修专业,也是你喜欢的。做父亲当下能够给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让你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因为,行为心理学揭示,凡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起来必定不知疲倦,天天其乐无穷。合适,才是最好的。学业职业如此,情侣伴侣亦是。此为说话之一。
“当你长大时,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一只用来帮助别人。”这话是影星奥黛丽·赫本说的,理儿却是世人通用的。青少年时代的脸蛋多是父母给的,长大成年以后的脸面却要自己修行的。所以说,成年以后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任。而慈悲心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比较有爱心的人,往往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过人的光华,让人越看越顺眼,越来越喜欢与其接触。自古以来都有“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一说,请要相信因果,帮人亦是帮己。此为说话之二。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记得杨绛先生还说,年轻人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用乡下话说,不怕不懂,就怕不学。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文凭仅仅是一张纸,伴随一生的学习能力更紧要。希望你能够坚持读书,要读纸书,多读史书。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读点史书,可以让自己做事清醒,做人糊涂,尤其是能在人生岔道口作出合适自己的平安选择。人的一生可以干很多蠢事,但最蠢的两件事是,拒绝读书而忽视灵魂,拒绝运动而忽视健康。此为说话之三。
莫负青春好时光,惜取少年当狂时。尔今大学毕业,或深造或就业,做父亲的能够留给你未来人生路上最值得珍惜的财富,只有两个字:凡事要“坚持”——坚持读书,坚持思考,坚持帮人……
做父亲的,不信来生也不说来生,只珍惜今生的遇见与相聚,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行为心理学老师也说过,做父母有四个层次:肯为孩子花钱,肯为孩子花时间,肯为孩子学习,肯为孩子改变。此身、此时、此地,仍在学做父亲,仍在努力改变,只是期望孩子能够做个自己,做自信温柔的自己,做笑口常开的自己,一辈子健康、平安、开心到永远!
上文一出,我的微信朋友圈中留言多对个中提到的做父母的四个层次深感共鸣。
显而易见,每深入一个层次,做父母付诸行动的难度会递增百分或万分。难中之最,应是做父母肯为孩子而改变自己?!
当下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做父母只要有计可想,相信都希望送孩子出国留学去见世面。再过一个多月时间,孩子也要出国读研。近些日子,听得最多的关心问话都是,孩子拍拖没有?出国读书还想回来吗?
远赴重洋去读书,孩子过了18周岁,要与谁拍拖?要在哪谋生?相信成年孩子都可选择中意的决定,做父母的只有一个愿望:(孩子自己觉得)合适就好!
其实,这些年,耳闻目睹有一些做父母的,送孩子出国留学之前,常常要你一言我一句,先要给孩子划地为牢,比如禁止孩子与“鬼佬”同学拍拖啊,毕业了要回来找工作啊等等。
曾与友人有过一番讨论,这样送孩子出国读书,做父母的岂非自背枷锁?人还没出国,就给孩子编织牢笼?如此一来,除非孩子放弃主见俯首听命,否则做父母的恐怕以后很难再听到孩子心里话了?
一个人到了14周岁,行为心理学老师认为,个性就基本成形。从此往后,个性肯为改变,都是知易行难?或此才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古话!
新近也偶然看到一部英法电影《卢金的防守》,讲述国际象棋天才卢金的人生悲剧故事。卢金童年痴迷国际象棋而逃学,自小内心就缠绕有“那个讨厌的象棋会让你(卢金)生病,你不能下棋了”之魔咒。
梦想与现实的撕裂,结果残酷无疑不幸,母亲为此轻生,父亲抛弃小孩……童年卢金,变成收养人教练眼里的摇钱树,倍受生活虐待;即便长成青年汉子,某次下棋失误赔钱,卢金随即再遭遗弃。
正是孤立无助的童年遭遇,让卢金形成孤独乖僻的个性,平日是天才又似白痴。即便邂逅上流社会痴情少女娜塔莉亚,遇到甜美且炽热的爱情,仍未能融化卢金童年创伤的坚冰,无法帮助卢金冲破个性的牢笼,最后还是因为“你不能下棋了”的心魔,驱使卢金一跃而下。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精辟论断:“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国际象棋天才卢金演绎的一出好戏,叙说的正是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悲剧故事。
悄悄看了两遍电影《卢金的防守》,可悲可叹!细细想来,卢金及其父母,哪个更可悲?哪个更加可叹?因为,对于童年心理创伤的影响,瑞士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分析认为,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性格。
童年心理创伤可以影响整个人,影响人的个性,影响人的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有论著阐述。平日常见的童年心理创伤问题,或是童年经历过不幸或者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自卑感。
有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相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做父母的暂且都是强者。强者肯为改变,更为易做也更加难得。
肯为改变,对己或对人,既是幸运,更是幸福。当下世间,心甘情愿肯为改变的,或祈求,或包容。祈求的,梦寐以求之名利;包容的,吾爱的或爱吾的……
新闻推荐
据海外网消息据俄罗斯卫星网29日报道,伊朗总统鲁哈尼表示,如果美国取消对伊制裁,德黑兰不排除将会与华盛顿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