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巨匠傅雷》叶永烈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最近这几天,一直在读著名作家叶永烈所著的《文化巨匠傅雷》一书。傅雷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这本书的采访和资料收集始于1983年,历经35年,是叶永烈先生经过深入采访傅雷之子傅聪、傅敏以及诸多傅雷亲友,在78岁高龄时写出来的。本书如实记述了傅雷正直而独立的人格,盖世的翻译才华和孜孜不倦的勤奋,并通过广为人知的家书体现出来的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傅雷是中国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傅雷一生为人方正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在文学、音乐、美术理论、美学批评等领域多有建树,体现出勤奋、正直、热心、严谨、慈爱的美德,这些,凝聚成了独特的“傅雷精神”。“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他非常喜欢的句诗,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叶永烈这本书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傅雷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平故事,书中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更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一张照片里傅雷的表情都是那么的凝重,似乎天生不会笑。读了《无笑童年》这一章节才明白,傅雷成年之后之所以不苟言笑,缘于童年时的痛苦经历,这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他4岁那年,父亲因倾向于革命,被土豪劣绅陷害,后来抑郁成疾,怀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童年的傅雷由寡母一手带大,在丈夫离世之后,她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因为各种意外失去了三个儿女,最后只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儿子傅雷身上。在这种抑郁氛围中成长的傅雷,曾用“只见愁容,不闻笑声”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童年,也难怪他总是笑不出来。
傅雷的感情经历也颇为传奇,他由母亲做主,19岁就和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订婚。那时,朱梅馥才14岁,所以他们也算得上是自由恋爱,加上彼此都非常中意。在完成订婚仪式之后,傅雷就去法国留学,24岁回国之后,两人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傅雷对朱梅馥的称呼,最初只是一个“梅”字。后来又改用法语称她为“玛格丽特”,取其“漂亮而温柔”之意。一个和睦、美满的小家庭,除了夫妇志同道合之外,性格的互补也非常重要。“傅雷的稿纸印有‘疾风迅雨楼’几个字,书橱上放着雷震子的头像,意喻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傅雷才气大脾气也大,火气上来可真是天翻地覆,只有妻子朱梅馥能治得了他……”如果说傅雷是铁锤,朱梅馥就是棉花胎,他们结为伉俪,可以说是傅雷的终身幸福。她是傅雷的贤内助。虽然在傅雷五百万字的译著上找不到她的名字,可是如果没有她的体贴、宽容和照料,傅雷不可能在文学上拥有那么辉煌的成就。因为,傅雷的许多文稿,都是她誊抄的,每一个字,都写得端端正正,一丝不苟。就连傅雷给儿子写信,每封信也都由她誊抄留底,儿子的来信,也由她分类抄录,从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叶永烈总结傅雷一生的成就有三:一是翻译文学名著,二是亲手“打造”了驰誉世界的钢琴家——长子傅聪,三是身后由次子傅敏结集出版了影响深广的《傅雷家书》。在教育孩子方面,傅雷认为“选择不当,遗憾一生。”他再三强调,倘有天资,则成为第一流的艺术家;倘无天分,宁愿做别的工作。傅聪年幼时,傅雷偶然发现他有音乐天赋,就从琴行租了一架钢琴,还亲笔端端正正地为儿子抄写五线谱。为了让傅聪专心学琴,还专门聘请了家庭教师授课。为了培育音乐幼苗傅聪,傅雷可谓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然而,他对次子傅敏的教育方针全然不同。当傅敏中学毕业想要报考音乐学院时,傅雷坚决不同意,说他学琴时间太晚,只能学个“半吊子”,还认定他是“教书的材料”。多年以后,果然如傅雷所说,傅敏走上了从事教育的道路,成了一名英语老师,一辈子为中学的英语教育播撒种子。
新闻推荐
新华社萨拉热窝6月8日电(记者/张修智)在8日晚举行的一场欧锦赛预选赛中,波黑队0:2输给芬兰队。比赛结束后,波黑网络媒体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