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半月谈》以题为《每项工作都要求“百分百”,基层扛得动吗?》关注基层生态。“户户通”实现百分百硬化、信访满意度百分百、公益雕塑安置百分百、安全生产“零事故”……《半月谈》记者发现,如今基层安排事项流行所谓事事“百分百完成”“百分百达标”,给基层带来很大困扰。
“百分百”是完美主义者的“小目标”,凡事要尽善尽美,容不得一点瑕疵。应该说,“百分百”理念用在一些场景是正确的、必需的。比如,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脱贫攻坚不漏一村不落一人、村村通公路工程等。以义务教育为例,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法定的权利,义务教育少一个都是不可以的,必须“百分百”保障。
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不完美才是真实世界的真实,完美只是“异数”,完美主义很多时候是虚幻的、行不通的。把“百分百”当作目标追求可以,或用于表决心也行,作为考核的硬杠杠,尤其是每一项工作都要如此,未免不接地气,有形式主义之嫌。《半月谈》只是关注了基层能否扛得住、受得了这个问题,其实每项工作都要求“百分百”的副作用远不只这些。
且举一例。一位在公交公司任职的朋友,不久前向我吐槽当地的“村村通公交”。他说,按规定全县自然村要百分百开通公交线路,每条线路每天要开足一定的班次,必须完成一定的里程数,公交公司才能拿到足额的财政补贴。现实问题是,很多村子都是“空心村”,人口很少,村民出行更依赖摩托车,对公交出行需求不大,因此一些线路的公交车常常跑空车。即便如此,公交车也不能停开或少开,因为要刷里程数。此举既浪费了各种资源,又增加了机动车尾气排放,这种“百分百”实在没必要。
每项工作都要求“百分百”或许贴合发号施令者的审美追求,但有时候就不符合效率原则或真实需求,因为有些工作根本就没有必要“百分百”,基层也做不到“百分百”,为了不失那10%,不得不增加90%的成本,或者干脆弄虚作假应付了事,这两种结果都不是基层干部和群众愿意看到的。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落实到工作中,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百分百完成的工作就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没有必要的或根本做不到的,就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就像“村村通公交”,人口多的村子就多开、人口少的就少开,如此才算实事求是。(练洪洋)
新闻推荐
文/斯涵涵图/春鸣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1028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