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 江瞭望
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给孩子报班,怕孩子压力太大;不给孩子报班,怕孩子学习跟不上。听说班上有些家长给孩子报班了,自己心里也着急。终于下定决心给孩子报班了,发现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补习大比拼,到底值不值?针对这个话题,广州日报记者在昨日的报纸上组织了一场讨论。记者们的见解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识是,是否报补习班,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焦虑”与“心安”有关。
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大多数父母深知,给孩子报各种班是一件残酷的事。对孩子身体而言,过度参加补习班,得不到适当的运动、娱乐和休息,十分有害;对孩子学习而言,此举扰乱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有一定副作用;对亲子关系而言,孩子不愿意被父母逼进补习班,难免心生怨恨。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许多父母也是一肚子苦水。对于“报班依赖”,除了个人主观因素,如攀比心理、从众心理之外,客观原因可用“剧场效应”和“囚徒困境”来解释。在一个剧场中看戏,前排有人站起来看,后排有人受到干扰,也站起来看,最后,大家都站起来了。“报班依赖”便是这样。用“囚徒困境”来解释更为生动——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名列前茅是大目标,为此就需要比别人学更多知识。而上补习班被认为是最佳策略,因此家长、学生在要不要报班问题上,无法合作,无法达成共识。成因复杂而现实,“报班依赖”几乎成为一种群体性“癔症”,许多家长逢班必报。没报班的学生反成了“珍稀动物”。
有买就有卖,各类补习机构应运而生,并不断地烧旺补习班这把火。向家长收取高额补习费,然后高薪聘请名校毕业生,有的补习机构发展到了今天,其师资实力不亚于一所名校。有补习机构宣称,其麾下有数百位清华、北大毕业生,许多人还拥有全国数理化竞赛奖牌。如此语境下,一些补习班居然形成卖方市场,学生不是想上就上,要通过他们的选拔考试才行。
公允地说,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对此也是十分重视,为治理补习班乱象做出过不少努力,禁令发了一道又一道。比如说,校外培训成绩不得与中小学入学挂钩、课外辅导班不准超纲授课、禁止在职教师在补习班兼职等等。包括教育均衡、素质教育等教育体制改革在内,种种举措总体上有效,但并未达到所有预期。
“报班依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此应如何看待、如何治理,应该有一揽子计划,一步步实施,逐步让补习班逐步回归其本义,降低其副作用。◎连海平 媒体人
新闻推荐
银保从业"内鬼"泄露400万条个人贷款信息 诈骗团伙被警方一锅端
10月28日消息,近日,四川省公安厅发文称,在公安部开展的“净网2020”、“断卡”、打击电信诈骗专项行动中,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