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仍旧认同“大批量、高强度”作业对学习的意义。这些家长嘴上抱怨,但还是愿意配合老师去批改作业,并且还愿意斥资为孩子选读各类辅导班、强化班。
家长和孩子在对待学习、考试、升学等问题上都应做到全力以赴但遵从规律,不将“疲于奔命”“简单重复”当成正确的学习方式。
□ 郑渝川
最近一段时间,“家长是否应该批改作业”的问题又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广东、浙江、辽宁等十余个省份的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有的地方明确定期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简单思考就能明白,“学生作业家长改”既不合规,也不合理。负责孩子学业教育的主要是老师,如果教师收不到批改作业的反馈,就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让家长改作业的偷懒操作,也很容易导致作业布置超量化、随意化问题,加重学生和家长负担的同时,也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质量。
为什么十几年前几十年前很少有这样的现象呢?有人说是因为当时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不够,难以胜任辅导孩子的任务。然而现实的尴尬之处在于,虽然当下家长们的文化水平确实提升很大,但随着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更新,许多高学历家长也无法完成对一些小学题目甚至课程基本内容的解析和理解了,更谈不上应用。以笔者为例,孩子上小学五年级,他的一些作业不但笔者本人久久找不到解题思路,发到不乏经济学、财政学等专业硕士、本科生组成的朋友微信群里,也愁坏了大伙儿。
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有中小学教师长期专门从事这方面的教学,才能更好的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通过作业来巩固孩子的认知;而长期脱离这类内容特别是题目训练的大学生、研究生家长,很可能反应速度还比不上自己的孩子。
更不用说,当下无论城乡,由祖辈负责看护的中小学生都不在少数。要求这些老人弄懂当下中小学学习内容,未免太过强人所难。
有意思的是,虽然“学生作业家长改”一直以来都被很多家长吐槽,但当一些省份明令禁止这种做法时,网友们的意见却并不统一。有朋友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沉重,再加上各种管理、教研等考核,有时确实忙不过来。笔者认为,教师工作负担沉重乃至没有时间批改作业,那我们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给老师减负,让他们回归教学主业。
“学生作业家长改”现象虽然激起的批评、吐槽不少,但是学生家长通常还是会采取配合态度——一边吐槽、叫苦,但一边又勤勉完成老师的委托,也算得上是苦中作乐。
这是为什么?在笔者看来,深层原因是许多家长仍旧认同“大批量、高强度”作业对学习的意义。这些家长嘴上抱怨,但还是愿意配合老师去批改作业,并且还愿意斥资为孩子选读各类辅导班、强化班。很多时候,图书、电视、社交网络流传的运动员典型、科研人员典型、“别人家孩子”的故事,也都贯穿着大批量、高强度作业(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成绩的逻辑。
所以,无论是要减少“学生作业家长改”的现象,还是减少为孩子大量报读课外辅导班的现象,都需要落脚到对上述逻辑的否定。教育部门应当更多引入脑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加强相应的普及宣传,不断强调,持续传播,以此来强化正确的观念,需要让家长和孩子在对待学习、考试、升学等问题上都能做到全力以赴但遵从规律,不将“疲于奔命”“简单重复”当成正确的学习方式,不透支健康,不破坏孩子对于知识、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作者系书评作家
新闻推荐
第六届“互联网+”大赛冠军争夺赛结果出炉 北京理工大学项目获得冠军
新快报讯记者王娟罗清峣夏世焱通讯员周恒洋报道11月18日晚,“建行杯”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