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并非培养高智商的人,而是为了培养人格健全的人。 最贵的教育资源,不是名校名师,而是和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中,最关键和最难把握的是适度。
□ 丁慎毅
12月12日,江苏盐城一个17岁的男孩因不服家庭管教,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肢体冲突中致其母死亡。13日,公安机关将潜逃的杨某抓获归案。
根据知情同学介绍,这段时间杨某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其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案发前两个月学校曾经组织了一次模拟考试,杨某因为在年级内进步很大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杨某的母亲徐某是一名人民教师。这样的书香之家怎么会发生如此惨案?
表面看来,是孩子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儿子管教非常严格。特别在关键的高三阶段,母亲还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陪读。其邻居表示,经常会听到母子二人发生争吵,这次悲剧估计也是平时矛盾进一步激化所致。而在根子上,恐怕还是家庭教育的方式出了问题。因为陪读面对面的时间多,反而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被忽略时,他需要安慰和关注。这时候若父母不给予理解与接纳,反而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指责、冷嘲热讽,甚至总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就会激化亲子矛盾,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与父母产生情感障碍,走向极端。而当孩子不需要过度关注时,家长尤其是母亲,容易一方面对孩子百般呵护,事事追问,另一方面为了孩子不惜做出任何牺牲。在孩子眼里,这成了一种亲情绑架,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压力。心理学中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描述——绞杀式亲子关系。
不管是家长以强致胜还是以弱求胜,类似的悲剧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父母把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甚至生命的意义都寄托在孩子的成龙成凤上,为此,不断施加压力乃至最终“在精神上杀死孩子”。而孩子在消化不了这份令人窒息的压力时,很容易一时冲动,在肉体上消灭妈妈。反观跳楼的孩子,其实是一个性质——在精神上杀死父母,在肉体上消灭自己。
教育的目的并非培养高智商的人,而是为了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教育专家研究表明:长期与父母关系紧张、缺乏爱的孩子,负责处理压力的荷尔蒙水平会异常,他们常常比同龄人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关系带来的伤害,会像一颗种子,在孩子心中默默扎根,野蛮生长,残酷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变得焦虑、自卑、缺乏安全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与世界的关系。不应是相互对抗,而应该是相互理解、接纳与滋养。
有人说:最贵的教育资源,不是名校名师,而是和睦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中,最关键和最难把握的是适度。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镜像自我理论”:人们会使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对自己的判断。孩子是看着家长、老师来决定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中则会耳濡目染地养成处理情绪的方式。这也正是“师范”二字中“范”字的真正含义。家长自己时刻焦躁不安,又如何能培养出积极乐观进取的孩子呢?
作者系新闻工作者
新闻推荐
评论员观察近期,杭州的吴女士取快递时被人偷拍视频并造谣“出轨快递小哥”,成都新冠肺炎确诊女孩赵某被人造谣中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