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近年来,“社恐”一词屡屡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症”的标签。日前,中国青年报联合中国社科院、社交平台探探发起调研,就当下年轻人的社交情况展开分析。调研针对探探平台18至35岁的用户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1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过去人们的交际圈往往只局限在生活地的一亩三分地,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能随时和世界各地的人产生交流。但是与之相悖的,人们的“社交能力”和“社交欲望”不但没有随之提升,相反,“社恐”却成为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的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社交的速度也在加快,我们却变得越来越渴望远离人群,渴望独处的空间,恐惧厌恶各种繁琐的社交活动。网络的便利给人们提供了短暂的躲避地,能打电话就不见面,能微信就不电话,能不说话就假装自己不在线,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社交的用途也逐渐被替代,比如导航让我们成功地躲避了“问路”这项社交项目。那么,现在真的有这么多的“社恐”吗?“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是神经症的一种,而现实中自称“社恐”的大多数人都不是真正的“社恐”,尚达不到疾病的程度,只是借由“社恐”来自嘲和躲避社交以及自己对社交的抵触心理。
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交流,而躲避现实交流,其实内核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不同场合要说不同的话,是否说错话、招人嫌了?自己的个人形象、社会地位、他人背后如何评价我们等等各种问题都让“社恐”们心累、焦虑。长期、反复的社交受挫让我们更为畏惧社交,害怕自己未来再次碰壁的办法就是躲避。但人类是群体性生物,交往是人类的本能天性,与他人友好交往、融洽融入集体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因此很多人热衷网络社交。网络中的陌生人可以倾吐,而不用负责,可以随时拉黑,而不用负担,“自由社交”貌似成为现实。但其实只要是社交就必付出感情,必有负担,必须有社交能力的体现,网络并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安全感,让我们不再焦虑。因此,要想告别社恐要走出自我欺骗,走出我“内向社恐”的标签,走出“说错话”时的“耿直”安慰,走出去学习更多的情商知识、社交技巧,获得更多的自我提升,修炼心理的铜墙铁壁,让自己不再惧于他人眼光,有足够的自信站在他人的目光之下,有足够的心理置于他人的口舌之中。
内向只是性格的一种,喜欢独处也很好,但人要能够享受独处,也能融入社交,这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状态。能够从容地置于人群之中,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关系着人们一生成长状态和社会发展。因此,对于越来越多人出现“社恐”,社会也应给予更多关注和反思。各阶段学校应更多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比如开展相关情商教育和社会交往课程,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各项情商礼仪教育应提上课程。鼓励孩子们勇敢交往,勇于说话,让孩子能交流、会交往、敢追逐、懂拒绝,这是非常关键的生活技能。
新闻推荐
羊肉两吃。店里的锅分两层,上层羊汤打底涮羊肉,下层倒油煎羊肉,两种口味换着吃。●廖斯媛每到寒风刺骨的冬日,老妈最爱订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