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十二月会议》,把推动历史的宏大气概凝聚在一个生动而又坚实的姿态上;一幅《塔吉克新娘》,被美术界誉为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的开山之作;一幅《画家黄宾虹》,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完美融入到油画创作中。15岁手握画笔,在画坛耕耘70载的靳尚谊名声卓著,他通过对“人的主题”的反复挖掘和反复吟诵,使作品成为超越具体人物的文化精神的象征,实现了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传神写照。
“人的兴趣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对于我来说,再怎么变化,我画人物、画肖像的兴趣也不会变,因为我对人感兴趣。”靳尚谊在接受采访时说。80多岁的靳尚谊现在还在画。但他说体力不够,眼睛也不行了,“现在画不好了,水平在衰退。这是自然规律”。靳尚谊似乎任何时候都是这样,清醒、理性。他说之所以专攻肖像画,也是因为自己画多人物的有点困难,精力不够,能力不够。“你看詹建俊、侯一民他们就画多人物,他们有能力。”
的确,20世纪50年代在油画训练班学习时,詹建俊和侯一民的毕业创作都是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心中的头等之作,靳尚谊的成绩只是中等。和靳尚谊相识已70年的詹建俊说,自己最佩服靳尚谊的就是他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正确选择,不跟风。“选择很关键,一步选错,后面的道路就变得很不确定了。我觉得靳尚谊的两个选择是非常明智的:一个是专画肖像,一个是向古典的方向走。这是很不容易的决定,因为当时大家觉得中国缺少现代性,太保守,都在求新求变。他不但不变,还坚持着往回走。”詹建俊说。
“冷颜色不会用了”
靳尚谊最初的油画肖像尝试,是1960年的《十二月会议》。
这是当时还是中央美院版画系青年教师的靳尚谊应中国革命博物馆之约所画,画的是毛泽东在1947年12月的杨家沟会议上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开始他画了很多草图,都不理想,最后设计成毛泽东举手正面推进的姿态。画幅不大,但因是半身肖像画,特别是头部显得大,还是挺有冲击力的。
1964年靳尚谊画了一张《踏遍青山》(后称为《长征》),取自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张画只有毛泽东和一个牵马的战士,背景乌云密布。他想体现革命低潮中,人的沉着自如的精神状态,因为这是三年困难时期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那几年,他还画了《傣族姑娘》等一批肖像,开始有了一点风格化的东西。但这种尝试很快就被“文革”打断了。
那时,靳尚谊担任了全国美展的“改画组”组长。参展作者大都是工农兵和红卫兵,作品中的大量毛泽东形象画得难登大雅之堂。靳尚谊和朱乃正、陈逸飞、孙景波等小组成员一起,夜以继日地修改。按当时的要求,毛主席脸上不能有冷颜色,只能用土红、橘黄、朱红等。修改了大量的这种画后,有一天,在带学生写生时,靳尚谊感觉眼睛有了变化,色彩感失调,画什么都红彤彤的,冷颜色不会用了。
直到1979年,靳尚谊画了肖像画《小提琴手》,整幅画的情调含蓄优美。他觉得,6年的“恢复期”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
“棒子面粥熬透了”
1979年9月,靳尚谊访问西德,第一次接触到欧洲油画名作。这种冲击,对于前30年如同“坐井观天”的他是近乎颠覆性的。尤其是伦勃朗的作品,用笔老到苍劲,色彩如宝石般斑斓闪亮,气氛朦朦胧胧,浑然一体,“有鱼在水中游弋的感觉”。回来后,靳尚谊对古典绘画发生浓厚兴趣,画风也有了变化。
靳尚谊的妻子杨淑卿是1949年前来大陆的台湾学生,表妹在美国。1981年底,夫妇办下探亲签证。
美国是一个美术收藏大国,靳尚谊把各个时期主要画家的重要作品看了个遍。他深深体会到,明暗体系是西方油画的精髓,自己学了多年油画,差距就在于对这种“抽象美”还没有做到位。
去美国前,靳尚谊曾去新疆采风,积累了很多素材。他据此设计了一张油画作品《塔吉克新娘》。画面用侧光,一半亮一半暗。这张画于1983年下半年完成后,反响强烈。评论界称之为“新写实主义”或“新古典主义”。学生孙景波说,他的画就像熬棒子面粥似的,棒子面很硬,但熬的时间长,熬透了,成熟了。
执掌中央美院
1987年,中央美院换届,靳尚谊成为新院长。他本无心仕途,“学生时期没做过班干部,工作多年也没当过干部,直到1984年才入党。”但改革开放后,干部路线发生变化。当时,各种意见激烈争执,到最后,在“文革”斗争中介入不深的靳尚谊被推了上去,这一当就是14年。
范迪安1985年进入中央美院美术史系读研究生,后留校工作。他回忆,当时中央美院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呈现出一种复苏和活跃的氛围。而靳尚谊始终都是以对艺术创新的包容来维护这种活跃探索的状态的。
整个90年代,正是高校改革全面启动之时。有人甚至质疑靳尚谊把学校、徐悲鸿的心血都卖了,但这并没有让他困扰,因为这是北京市的总体规划,文化部主导、中央拍板的,作为学校负责人,落实好就可以了。“我做事都是很理智的,感情用事的比较少。”靳尚谊说。
1995年,靳尚谊画了一张站着的《黄宾虹肖像》,觉得不太理想,又画了一幅坐着的《晚年黄宾虹》。背景是黄宾虹的国画,靳尚谊把国画转化成暖紫和黑色的油画,与主体形象的黑色衣服形成对比。展出时,视觉效果强烈。吴冠中评价说:背景挺好,不过乱得还不够。靳尚谊理解他的意思是还不够写意和自由。
“想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
2001年,靳尚谊卸任院长。退休5年间,他完成了《八大山人》的创作。范迪安说,这个系列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和油画的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了。
靳尚谊说,肖像画就是对人的精神气质、人的那种“神”的观察和捕捉。“西方文艺复兴以后主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对人的尊重。艺术核心问题,简单讲就是人性问题。我对人类社会生活是感兴趣的,所以我就画人类社会。”靳尚谊说艺术都是相通的,他爱读小说,看电影,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等都常看。70年来深爱京剧,喜欢流畅潇洒的马派,《四郎探母》和《玉堂春》两出戏反复看。
靳尚谊退休后,有一次请陈丹青等人吃饭,当时他正在画一幅新画。陈丹青注意到,他居然在看棉棉和卫慧的小说。“他说,我想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
(据《中国新闻周刊》《文摘报》鲍安琪徐梦龙/文)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欧飒)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吉托有一群爱玩趴板冲浪的老奶奶,其中年纪最大的已经95岁。据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