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郑荣华先生所著的《城市的兴衰 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一书,紧紧围绕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展开,从城市化的人本主义觉醒、城市改造的价值融合与重构、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城市增长与治理等四个维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飞跃式发展对人民生活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贡献,客观指出了过快推进城市化所产生的问题与矛盾,结合世界各国在城市化道路上的成败得失,提出了治理“城市病”,保障城市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举措,提倡树立城市建设从“共生”到“共享”的发展理念,从而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分析城市化进程取得成就与存在问题
《城市的兴衰 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一书由“城市化的人本主义觉醒、城市改造价值融合与重构、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城市治理与增长”等四个部分、十三章组成。作者指出,中国城市化发展是一部特殊的社会进化史。纵观中国40多年城市化发展,其演化过程及结果已大大超出了城市化发展的预期。城市化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释放了巨大能量,使中国经济总量在短短的30年间,跃居世界第二。不过,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一是在城市发展中忽视规划,很多地方都是搞“摊大饼”式的城市外延发展模式,对耕地资源的破坏与土地资源的滥用形成恶性循环;二是以拆代治,以拆代管,形成大量“城中村”,为城市管理带来不小的隐患与难题;三是城市化过程中催生了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造成分配不公;四是城市商业布局不合理、同质化竞争极为严重的现象十分突出;五是城市改造中存在搞“形象工程”,造成财力的巨大浪费。
重视文化重构、价值重构
《城市的兴衰 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一书在“城市改造价值融合与重构”这一部分中,重点分析了城市化建设中如何重视文化重构、价值重构的问题,以克服高速发展带来的价值紊乱、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让城市发展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前行。作者指出,在一些地方,城市更新被贴上现代化的标签。好像只有现代的才是先进的,而传统的就是落后的。这样的价值观念,导致很多地方在城市化发展中发生与传统文化割裂的现象,“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率越来越高,"本土文化"这本厚厚的书就像日历一样慢慢变薄,逐渐消亡。”但真实的情况是,本土文化体现着一种身份认同与情感的归属。这种认同感不是小众的,而是普遍性的。作者列举了乌镇、成都宽窄巷子、杭州西湖等地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传统街巷、风物等,促进了旅游、经济互动发展的例子。
节约有限资源,推进永续利用
《城市的兴衰 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一书的第三部分“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作者重点阐述在城市化发展中如何防止粗放式利用土地,节约有限的资源永续利用的观点。作者认为,重点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修订基本农田测量办法,建立新的遥感数据库进行实时监控,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二是完善耕地“农转非”审批制度,通过提高农民利益让政府“倒地”成本上升而减少耕地征用;三是强化耕地“占补平衡”机制,随时加以抽查,杜绝欺上瞒下的现象;四是建立耕地占用的异地补偿机制,让经济发展较快但土地资源匮乏的地区,通过异地调剂得到土地开发;五是加强土地复垦制度,把“谁破坏谁复垦”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城市发展才不会引发粮食危机、资源危机以及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探索建设“智慧城市”
《城市的兴衰 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一书的“城市治理与增长”这一部分,作者重点阐述了如何加强城市治理,为人们营造优质、舒适的生活、就业空间的问题,并就建设“智慧城市”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城市治理的根本出路,是要从“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要加快信用体系的构建,区块链技术的提升,舆论环境的净化等,让城市治理实现良性互动。只有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我们的城市才会是经济发展、保障有力,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也才会觉得放心、舒心、开心!
(贾登荣)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记者彭韵佳)自2月1日起,包括新增试点在内的27个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省份实现互联互通,启动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