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教授张闻玉,多年来潜心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是学界公认的当代天文历法考据学派代表性人物。这部《古代天文历法讲座》,是他专门为一般读者撰写的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与简明的推步方法。人们通过阅读它,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体系、认知架构等能够获得初步的理解,从中真切感受到:古代天文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伟大的发明与和创造,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是古代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了解天文历法,既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继承,也能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创造出更多更大的辉煌。
古人具备丰富天文学知识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共分七讲,分别是:“为什么要了解天文历法、纪时系统、观象授时、二十四节气、四分历的编制、四分历的应用、历法上的几个问题”等。同时,书中还附有作者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的学术论文9篇,以及“观象授时要籍对照表、殷历朔月闰中表、术语表”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首先通过自设问题的方式,指出了解、掌握天文历法对于今人的作用。作者在该书第一讲“为什么要了解天文历法”中,直接了当地指出:常识告诉我们,一切与古代典籍有关的学科,无不与时间的记载,也就是古代天文历法有关。所以,掌握一定的古代天文历法知识,“于古代文献的释读,于古史古事的考订,都会深感灵便,情趣无限。”接着,作者对什么是“天文、历法”作了详细的解答。所谓“天文”,“就是天象,就是天法,就是日月星辰在天幕呈现的有规律的运动方式。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影响支配着人类的各种活动。正因为这样,远古的人就视之为神圣,把天象看成是上帝、上天给人的吉凶预兆,敬若神明。”所谓“历”,就是计量年、月、日的方法,就是年、月、日的安排;而“历法”呢,就是指对年、月、日安排的方法、规律。正因为“历法与天象紧密不可分,历法包含在古天文学中。所以,古人总是称天文历法为历算、星算、天算、星历,将天文与历法合在一起表述。”那么,为什么说了解天文历法对阅读古籍有帮助呢?作者说,古代典籍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或艺术化的再现,这就必然要涉及古代天文历法的内容。古代大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都源于古人的天文学知识。
详细介绍纪年法产生年代、背景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用大量的史实告诉人们,历史上,天文历法经历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万物认知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发展、不断演进的。在“纪时系统”一章中,作者指出,纪时系统就是历法,是关于年、月、日、时的有规律的安排和记载。从“纪年法”看,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我们的祖先先后采取过“帝王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十二生肖纪年法”等,作者对每一种纪年法产生的年代、背景、运用,都一一加以详细介绍,说明“纪年法”变更背后的原因。同时,作者还对如何将“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进行换算,传授了方法,这对人们阅读古籍,扫除了不小的障碍。在“纪日法”中,作者指出,古代最原始的办法是结绳纪日和刻木(竹)纪日,慢慢发展到采用“干支纪日”;而“纪时法”呢,我国古代最先采用的是“测影报时”,渐渐演变到“十二时辰纪时、百刻制度纪时、甲子推算纪时”等。
帮助今人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在解读天文历法的诞生、发展、演变中,也能够让人看到中国古人的智慧,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一点,作者在“二十四节气”一章中,作了全面梳理。作者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缘于古人对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农业气象条件加以精细观察、深入研究而形成的。二十四节气可以概括为三大类:一是反映季节的。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是反映气象特征的。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它们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寒暑程度;还有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以及白露、寒露、霜降等;三是反映动植物表象的。如:惊蛰、清明、芒种、小满。从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中,可以感受到古人那无穷的智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所蕴藏的含义中,我们可以读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比如,“惊蛰”,到了这时,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就要开始复活了;而“芒种”一到,则意味着夏收夏种时节的到来。能够把节气与物象、节气与农事联系得如此紧密,古人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才能达到呀,其间的智慧因子实在让人佩服。
应该说,《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对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读、梳理,既可以帮助今人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克服阅读古典文献的障碍,同时也能从中获取文化自信的支撑,无疑是一本具有实用价值,也能够让人开阔视野的好书,值得一读。(背二哥)
新闻推荐
在阅读中寻找淡远的记忆。秋燕摄喜气洋洋的牛年春节,用心去捧读历代文人雅士纸上的春节,于绚丽多姿的诗文中,回想那淡远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