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峰
“前段时间我们到县医院调研,那里的医生很苦恼,做科研、发论文压力太大。”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梁益建的一番话引起热烈讨论。他认为,“没有必要所有的医生都去做科研,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生,应该集中精力把病看好”。
基层医生科研论文压力大,“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直指我国卫生职称评价体系“重科研、轻临床”的弊病。不难想象,医生有重点搞科研攻关的,但大部分都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这些一线医生,不管岗位如何,也不管医疗水平和治病救人能力如何,而统一以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为“金指标”,不仅有失合理,而且会导致一系列乱象。
比如,一些医学专家只重视搞科研、写文章,成了“不会看病的高水平医生”;许多临床医生备受患者和同行认可,但却迟迟打不开晋升通道;个别年轻人认为临床工作没前途,不愿意到一线奋斗;有的人一头扎进实验室,不重视提升医疗水平;有的人铤而走险,在论文造假、数据造假甚至有偿论文方面动起了歪脑筋……如此种种,与医疗行业的实践要求背道而驰。近年来,行业破除“唯论文”的改革呼声也越来越高。
回到“医生到底忙看病还是忙论文”的问题,笔者以为,这应该是由人才特点和岗位需求决定。很多医生喜欢拿起手术刀,在一线救死扶伤;也有医生充满科研热情,醉心于钻研医学尖端科技。很多岗位实践性强,需要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也有岗位鼓励医生以科研的方式作前瞻性思考。问题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些既能治大病又能搞科研的“全能医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领域、专业特长。把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分类评价,才是遵循规律的科学评价。
针对卫生行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去年相关部门已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按照医、药、护、技四个专业类别分别制定了评价标准。其中,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可以参加评审,门诊工作时间、收治病人数量、治疗效果、手术数量、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也纳入了量化评价。这样一种重业务的导向,显然更符合实际,是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希望看到的。
概言之,遵循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职称评价“指挥棒”作用,让有科研热情的医生专心钻研,给喜欢临床的医生提供竞争舞台,才能够为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从业者提供制度保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闻推荐
2021年3月5日,在全国第58个学雷锋活动日和第22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来临之际,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辽宁、深圳等地同步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