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工具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一本名叫《太阳的阴影》的旅行日记,作者韦德·戴维斯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教授。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政府试图把分散在各地的因纽特人集中起来,迁入政府出资建造的移民村。一位因纽特老人不愿意搬家,于是他的家人把他的工具全都藏了起来,逼老人跟大家一起走。但是,倔强的老人用自己的粪便制作了一把刀,用这把刀杀死了一只狗,用狗的胸骨制作了一副雪橇,把狗皮剥下来制成了一副挽具,然后老人指挥另一只狗拉着这副雪橇逃离村庄。
2019年,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人类学教授麦庭·艾伦听到了这个故事,他模仿因纽特人的饮食习惯,然后他收集了自己的粪便,用干冰将其冻成硬块,磨成了一把刀。可是,当他试图用这把刀切猪肉时,却发现刀口一碰到猪皮就融化了。
其实艾伦教授的这项研究比戴维斯讲的那个故事更像寓言,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人和材料之间的紧密关系。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材料在很多时候是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因为材料具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这一点和食物非常不同。无数类似案例表明,正是由于人类对一些特殊材料的需求,开启了不同族群之间大规模物质交换的序幕。
其次,这个关于工具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制造工具的材料的性能往往和温度密切相关,而温度则和人类的技术发展水平紧密相连。
第三,很多材料都是不可再生的,总有用完的那一天。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原材料虽然是可再生的,或者因为储量极为丰富而暂时不用担心枯竭,但因为用量实在太大,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虽然这些危害我们早已知道,但材料的生产和消耗仍然与日俱增,因为人类社会不能没有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一直没能和物质生产脱钩,所以人类暂时还离不开材料。2020年12月1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撰写的一篇论文,发现人造物质总量已经超过了地球上的活生物量,地球从2020年起正式从一个所有生命共同拥有的家园变成了人类一家独大的超级大工厂。这些人造物质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砖石、沥青、塑料、人造纤维和各种金属,制造这些物质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地下,其中只有不到10%被循环利用了,其余的终将有一天会变为垃圾。
要想彻底解决材料带来的问题,必须把经济增长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断开。对应到材料领域,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盖房子的方式、乱扔东西的习惯,以及对服装的审美标准,因为钢筋混凝土、塑料和纤维是人类使用量最大的3种材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是最大的。
新闻推荐
新冠疫情期间,人们长时间待在家里,难免觉得孤独冷清。德国一家农场为此发起抱抱羊活动,欢迎人们来抱毛茸茸、胖乎乎的绵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