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建议
围桌共食、相互夹菜是以往很多人的饮食习惯,认为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一盘菜无数双筷子夹来夹去,在推杯换盏间便给了各种细菌大量传播的机会。“就餐时不用公筷,已经成了国人餐桌上最大的健康陋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呼吁: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他人负责,推广分餐、公筷制必须开始行动了!
如今,分餐、公筷制司空见惯,是文明礼仪的体现。但大部分人仍保留着共食的习惯,一盘菜你夹我也夹,有时为了表示热情友好,还为客人夹菜,客人碍于面子也不得不吃。即使有些餐馆提供公筷,也大多是摆设,不少人觉得两双筷子换来换去很麻烦。
有文章在调查中发现,规模稍大一点的饭店,一般都会提供公筷服务,但并不是每个人或每道菜都会提供,一些规模较小的餐饮店根本就没有公筷。国内某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餐馆聚会时,60%的受访者曾想过分餐,但最终未实施。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表示,疾病传染需要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混用碗筷主要可能会引发一些通过消化道传染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分餐、喜欢相互夹菜等习惯,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而幽门螺杆菌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它主要通过口口和粪口传播,家人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概率也提高,因为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会有幽门螺杆菌,不分餐的筷子就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诱发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
甲肝、戊肝。甲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便传播,其病毒易在空气中传播,如果长期和这些人共用杯子、碗筷,病毒有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染到健康人身上。
分餐是世界公认的先进、卫生的就餐方式,尤其对于中餐来说,更有必要宣传分餐、公筷意识,推广分餐行动。分餐、公筷制是安全、健康、卫生的用餐方式,是防范“病从口入”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
在当下分餐尚未普遍推行的情况下,在外就餐时,可以在每盘菜刚上桌时,先用未用过的筷子拨出来一些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慢慢食用,之后不要再夹盘子里的菜,这样做既避免口水交叉,又控制了食量,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1.用筷子进餐,同桌合食,交箸换盏,私筷入口再入合盘,虽则历史悠久、幸福快乐,但也存在巨大健康隐患。为了防范和减少交叉感染及食源性疾病传播,切断“口口相传”的疫情传播途径,倡导健康、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
2.各饭店、餐馆、集体合食的场所,每上一道菜,服务人员要为客人提供公筷(或公勺),实行一菜一公筷(或公勺),做“公筷行动”的先行者。
3.家庭聚餐“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做“公筷行动”的践行者。养成使用公筷公勺和消毒餐具的健康习惯,各取所食。在来人接待和朋友聚会等集体用餐时主人要主动提供公筷公勺。
新闻推荐
3月6日,中建三局三公司华东分公司上海某项目部的工地女工在展示作品。“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中建三局三公司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