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降临带来的是喜悦与希望,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然而,这对于刚经历过分娩的妈妈们来说,或许是不一样的感受。
分娩前的十级镇痛、分娩后身体上的创伤、嗷嗷待哺的宝宝、作息紊乱导致的内分泌水平变化、社会角色的转换、产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下降导致的情绪波动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可成为压垮一位母亲的“最后一根稻草”。
产后抑郁是女性在产褥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属于产褥期精神综合症,通常于产后6周内发生,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全球每7名产妇中就有1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情绪
产妇在分娩后还要经历宫缩和催奶的痛苦,分娩的伤口还没愈合便要开始转换为妈妈的角色,承担起“为人母”的责任。此时的妈妈可能会表现得情绪不稳定、疲惫感增加,对宝宝的事情敏感且多疑、缺乏自信。在妈妈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不佳的情况下,便容易产生产后抑郁情绪。若在此时,家人发现了妈妈的异常,应多关怀和照顾妈妈的情绪,给予温暖和开导,便能帮助妈妈及时走出产后抑郁情绪。
产后抑郁症
若产后的抑郁情绪未得到及时的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除了感受到以上的情绪以外,还可能伴有焦虑、自责自罪、思维混乱等各种情绪认知状态,以及失眠、缺失食欲、自残等躯体反应。而这种状态一旦出现,妈妈们很难靠自制力进行调适,也很难在别人的关怀中感到安慰。因此她们会常常感觉到被悲伤的情绪所淹没而难以自拔、无法评估自己的价值而感到绝望,也无法照顾婴儿并且影响母婴之间的情感连接。如果没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话,妈妈的抑郁情绪可能会加重变成产后抑郁症,此时便会严重影响婴儿的身心健康、母子关系和家庭生活质量。更严重者会出现自杀和伤婴行为等。
有研究显示:产后抑郁症会导致孩子智力、情绪与个性发育障碍,增加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因此,我们应该对该疾病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从疾病的预防做起,从孕期就开始关注孕妇的身心变化,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如何避免产后抑郁症
1.利用孕妇学校等多种渠道了解有关妊娠、分娩常识。孕妇及其家属都应积极参与产检医院开设的孕妇学校,多了解和掌握孕产期保健、分娩、新生儿护理等相关知识,减轻新妈妈对妊娠、分娩的紧张、恐惧心情,完善自我保健,使新妈妈能够更游刃有余地照顾宝宝和适应社会角色变化。
2.家人的陪伴。家人在面对新妈妈的抑郁情绪时,应正面这种消极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沟通陪伴,给予充分的关注。
3.焦点转移。如果产后的确面临严重的不愉快的生活事件,甚至问题棘手难以解决,不要让精力总是集中在不良事件上。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愉快的事情,关注自己的喜好,不仅思维上转移,还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力所能及的愉快活动。
4.时常进行自我鼓励,自我欣赏。多看自己的优点,多看事物的好处,多想事情可能成功的一面。
5.适当的运动。可以做一些适当放松的活动可预防产后抑郁,比如跑步、瑜伽、散步等。
6.寻求专业的帮助。对于有抑郁症病史、家族史的产妇来说,需要注意患抑郁症的风险,建议和医生保持联系。学习产后抑郁症的知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中。
产后抑郁症如何治疗
产后抑郁症的治疗,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所有的坚持以产妇安全为前提。对于轻度抑郁患者首选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帮助治疗产后抑郁症的同时不会给母乳喂养的婴儿造成任何危险。中度抑郁症或以上的要联合药物治疗,接受药物治疗的妈妈不建议母乳喂养。重度抑郁患者,或者有自杀或者伤婴行为者,一定要转诊至精神专科就诊。 (徐琳珂)
新闻推荐
评论员观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每个人对爱情的期待。近年来,老年人的婚姻需求呈逐年上升之势,但受传统观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