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常年面临缺水的情况。
一切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极大地依赖淡水的供应量和质量,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许多国家已陷入或可能陷入缺水的困境,为了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
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是:“Valuing Water”(珍惜水、爱护水)。有人比喻说,“如果地球上的水加起来能装满一口大水缸,淡水只占其中一勺的量,而淡水中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只相当于勺子中的一滴”。珍惜并爱护这“一滴”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现状 水危机困扰全球
据估计,地球上的总水量约13.86亿立方千米,覆盖着地球71%的表面积。按现在全球76亿人口计算,相当于每个人可分配到1.82亿吨的水,但可惜的是,如此巨量的水并非都是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海水占据了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6.5%;其余的3.5%之中,又有约68%是冰川以及南北两极的冰盖,30%是地下水,仅有不到2%的水在地表,可为人类较为方便地利用。
2021年世界水日当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天代表联合国水机制发布2021年《世界水发展报告》,聚焦“水的价值”。报告认为,对“水的价值”缺乏认知是导致其被浪费和滥用的主要原因。报告指出,有必要深入探究水的各个维度,以阐释“水的价值”的不同方面。在水资源日益稀缺、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这一行动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指出,确保优质水资源的获取非常重要,水资源储量有限但需求不断增加,全球近40亿人在一年中至少有一个月面临严重缺水。阿祖莱警告,当水资源短缺时,社会面临多种挑战,并演变为全球性危机;有80%的废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她还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提醒我们,水的问题与卫生健康紧密相连,提高人们对水的认识对于遏止水危机至关重要。
报告的发布,引发了舆论对地球水资源现状与未来的担忧。事实上,类似的警报近年来始终不绝于耳。
2018年3月,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将有50多亿人面临缺水。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正在造成湿润地区更加多雨,干旱地区更加干旱。预计到2050年,洪水将影响全球16亿人。而受到土地退化、沙漠化以及干旱影响的人口数量大约为18亿。
2019年8月,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非政府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全球水资源项目负责人贝齐·奥托表示,研究所此前与荷兰和瑞士的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对全球189个国家的水资源情况、干旱及洪水风险进行了评估,目前全球有17个国家处于“水资源极度紧缺”状态,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当前,世界水资源供应受到多重因素威胁,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问题治理不善等。并且这一情况正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频发而不断加剧。贝齐·奥托强调称,世界正面临着全球性的水危机问题。该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多分布于中东和北非地区,其中卡塔尔最为严重,以色列和黎巴嫩分列二、三名。而除了中东和北非地区,拥有约13亿人口的印度被列为第十三位“极度缺水”国家。
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影响到了很多领域的运作和发展。早在2019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发布报告,首次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水卫项目作了全球综合评估。报告称,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基本供水服务,影响到20多亿人,尤其在最不发达国家仅有55%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基本的供水服务。
2020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水发展报告》显示,全球用水量在过去的100年里增长了6倍,水资源的需求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并根据世界各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抽取的水量与可用总水量的比值,制作了全球年度基准水压力图:目前全球有36亿人口(将近全球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缺水地区。到21世纪中叶,将会有22个国家面临严重的水压力风险。
在一份份报告、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近年来全球多地水资源告急的严峻现实。
2018年3月15日,南非内阁宣布该国局部地区的干旱已进入国家灾难状态,并引发用水危机。此次干旱影响了南非中南部的多个省份,为23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雨水,多数河流已经干涸,导致该国面临近9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受到水荒影响的不只有人类,2018年,在纳米比亚这片野生动物的天堂,超过6万只动物死于干旱。
印度本是一个水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但近年来,受干旱、水污染加重以及政府保护水资源乏力等因素影响,印度正经历史上最严重的用水危机,约6亿人面临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平均每年有20万人因“水”丧生。
治理 对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
随着人口膨胀以及工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们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世界各国都注重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河道黑臭、水体污染的治理改善过程,一些世界上著名流域的水污染防治,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完善立法 研发技术
在德国,二战后工业迅速恢复,同时也带来空气和水污染等问题。德国境内的莱茵河一度臭气熏天,成为当时欧洲最脏的河流之一。
为了治理水污染问题,德国进行雨水污水分流改造、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采取“绿色堤岸”等措施治理修复河道。让河水恢复自然状态。
目前,在德国,人们可以享用到充足且优质的饮用水。除了德国水资源丰富外,还得益于完善的立法、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资源保护措施。在德国水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水平衡管理法》;1976年,德国利用经济手段对水体保护进行补充的《废水征费法》,这是德国首次按“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收取环境保护费用,收费资金由联邦政府支配,专门用于支持水体质量保护和提高。2009年,德国颁布联邦新水法,第一次实现了全国统一的、直接适用的水管理法。
德国的废水几乎100%按欧盟最高标准进行处理。“水供给和处理的长期安全性、高饮用水质量、高废水处理标准、高客户满意度以及细心保护水源”的“五支柱”原则成为德国水务行业标杆。
德国还注重创新,采用生物监测等新方法检测河流水质,发现问题及时应对。例如将实验室培养的河虱放在盒子中,投入莱茵河,一旦出现河水污染事故,工作人员就会收到报警信号。
综合治理 完善法律
法国塞纳河在20世纪60年代初污染严重,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崩溃。法国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截污治理,搬迁废水直排的工厂,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城市下水道;削减农业污染;河道蓄水补水等。法国还不断修改完善法律制度,严格执法,并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河道管理。
经过综合治理,塞纳河水生态状况大幅改善,生物种类显著增加,但是沉积物污染与上游农业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说明城市水体整治仅针对河道本身是不够的,需进行全流域综合治理。
法律监管 追根溯源
1940年至1970年间,美国基本没有环境治理,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被多种污染物严重污染。直到美国国会1972年通过《清洁水法》,1976年通过针对有毒化学物质的《资源保护与恢复法》,以及开始实施国家污染物排放削减许可证制度、废溶剂排放申报制度加之违反规定带来的巨额罚款等,美国河流、湖泊的水质以及工业区附近地下水污染的局面才逐渐得到改善。
美国水资源研究人员表示,应该建立更加科学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标准,加强水质监测网点。一个理想的水质监测网不仅能够对水体污染及时预警和反应,更重要的是它能追根溯源,确定排污企业及个人的责任。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水污染问题专家弗兰克·施瓦茨说,美国治理水污染的法律之所以能结束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是因为政府“敲打”违法的企业和城市,强大的执行力使企业要么解决问题,要么付出巨额罚款,要么管理人员被送入监狱。
科学规划 重点治理
英国是在1858年伦敦发生泰晤士河“大恶臭”事件后,开始注重治理河流污染。
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规定企业废水必须达标排放,未经许可不得排污,并修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同时,加大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向排污者收取排污费。目前泰晤士河水质基本恢复到了工业化前的状态。
针对境内水体污染物来源的分布状况,英国政府从农业生产和城镇生活两个方面入手,解决水体污染问题,主要政策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在英格兰地区启动了“水域周边敏感地区农地管理项目”,对农业生产造成水体污染的途径和危害向农民普及知识。二是使用强制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污染危害,并对违反规定的农户处以重罚。三是提供指导和资金促使农户改变生产模式。英国政府设立了总额为21亿英镑的“环境监管项目”,与农户签订协议,确立其在水体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这一系列激励措施,英国70%的农地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了控制或避免水体污染的耕种模式。同时,针对城市地区的河流、湖泊、海滨区域等公共水体建立了全面的监控体系,对向公共水体丢弃垃圾的个人最高处以2500英镑的罚金。
严格高效 普及净化
上世纪中叶,生活废水、高毒性废弃物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则导致莱茵河污染达到史上最高。
严峻的形势使瑞士政府部门、私营企业和民间团体不得不坐下来商讨对策。瑞士的经验表明,解决水污染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将废水排入自然水域之前首先使其净化。过去几十年,瑞士投资数十亿瑞郎,建设了一项积极有效、遍及全国的污水净化工程。污水净化网遍布城市与村庄,数百个污水净化装置把下水道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滤出。
目前,瑞士民用水水价中,高达三分之二是专门用来处理生活污水的。瑞士联邦环境局专家赛德勒尔说:“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净化后才能排放出去。所以现在瑞士很多地方都把河水、湖水作为饮用水源,稍加处理便可直接饮用。”
瑞士水污染防治的另一条重要措施就是让水循环重新自然化。在近百年中被引直或被开凿成运河的河流及小溪,要重新变回河床,恢复河流的原有面积。
经过近几十年严格高效的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今天,瑞士的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已经百分之百做到了经处理后再排放,瑞士的湖水甚至已接近饮用水的标准。
总量管理 分类防治
在上世纪工业化发展时期,韩国也发生过水质污染事故。韩国环境保护部门将水质污染的原因按污染源划分为点污染和非点污染两大类。点污染指的是由固定排放源产生的污染,这其中包括生活污水,占到了此类污染量的60%;工业废水,占39%;畜牧业废水,占1%左右。
韩国环境部根据不同的水质污染源类别制定了相应的防治办法。对于点污染源,韩国政府主要通过设立污水处理厂,并根据污水的具体情况,进行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学处理。
对于非点污染治理起来则相对复杂,首先在农民中倡导正确的施肥方法;其次是在主要道路等污染源与水源地之间修复和加强自然生态系统。
韩国政府从2004年开始实行的水质污染总量管理制是治理水污染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水质污染总量管理制是指各地方政府针对管辖区段的河川科学地制定目标水质,以此推算出为实现和维持目标水质最大的水质污染物容忍量,并据此规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管理制度。
创 意
拖运南极冰山
地球水资源危机出现非只一日,为应对水荒,人们想出的办法有很多。
阿联酋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据英国《每日邮报》2019年7月8日报道,阿联酋发明家和企业家阿卜杜拉·阿尔谢希为此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拖冰山化水计划。按照他的计划,希望从南极洲洋面物色合适的冰山,然后用绳索和网将其套住,用船只拖运大约8800公里到阿联酋。然后用特殊器械将冰山切碎,装入巨型罐,再进行加工和过滤。类似的方案,在南非2018年旱情最严重时,也有人提出过。甚至早在上世纪70年代,沙特阿拉伯等国还做过类似实验。但到目前为止,工程操作中的巨大技术困难和高昂的成本使得拖运南极冰山的想法仍无法付诸实践。
以色列超过60%的国土面积为沙漠与旱地,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稀缺的国家之一。以色列不断探索开发新淡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的方法,逐渐成为世界上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以色列有一整套以《水资源法》为基本法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在做好制度保障的同时,以色列政府还非常注重公众全面节水意识的培养,使以色列成为世界上民众节水意识最强的国家之一。
此外,以色列更凭借科技创新,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开拓新水源上下足了功夫。目前,以色列污水回收利用率基本是世界最高水平,海水淡化产能规模不断扩大、成本不断降低,淡化海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开始反灌淡水湖泊,实现淡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新技术能快速将海水变成饮用水
2020年8月,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发表的材料学最新研究,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宣布,该校研究人员和国际同行开发出一种新型咸水淡化技术,可以利用特殊材料快速将海水等咸水转化成饮用水,并在阳光照射后重复使用相关材料。
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即所谓海水淡化。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超百个科研机构,都在进行着海水淡化相关研究,有数百种不同结构和不同容量的海水淡化设施在工作,一般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冻结法、电渗析法、蒸馏法、反渗透法以及碳酸铵离子交换法等等。
此次,研究人员将聚螺吡喃丙烯酸酯加入一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孔隙中,获得一种名为“PSP-MIL-53”的材料。据介绍,这种材料可以在30分钟内,将海水等咸水中的盐分及有害颗粒吸附出来,并使水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安全标准。
随后,只要经过阳光照射,材料就会很快释放出吸附的盐分等颗粒,从而可以重复使用。每公斤这种材料每天可以过滤出139.5升饮用水,且耗能远低于现有咸水淡化技术。
研究主导人员、莫纳什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王焕庭表示,世界范围内解决饮用水短缺危机的方法之一,就是对海水等咸水进行淡化。不过目前常用技术存在高耗能、需要加入额外化学物质等缺点,而这种新型技术可以利用阳光实现可持续的咸水淡化,为发展低耗能、具有可持续性的咸水淡化技术开辟出一条全新道路。
10~11版资料来源:新华网、中新网、中青网、央广网、国际在线、中国水网、《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科普中国等
新闻推荐
伊朗的霍尔木兹岛地处波斯湾,原本是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荒岛,离主要城镇也有约五英里的距离。为了开发旅游业,当地人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