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现场讨论 (乔钢 摄)
■发掘现场 (乔钢 摄)
■许丹阳手绘考古挖掘常规工具
许丹阳
95后考古新兵、三星堆“祭祀坑”一线工作者讲述发掘历程:
■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
对于不少新一代考古工作者来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许丹阳算是比较幸运的,作为一名95后,在五年前,还在读本科期间,他人生第一次下田野参与了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这样重要遗址的发掘工作,该项目被宣布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去年,他从北大研究生毕业,顺利进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事考古工作,入职不到半年,便全程参与新一轮的三星堆“祭祀坑”发掘工作,见证了举世瞩目的文物出土过程。
考古现场本次发掘对所有出土遗物和土壤进行了全部采集
收藏周刊:能否先讲述一下你的工作?
许丹阳:我去年来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之后,就一直在三星堆遗址工作站这边工作,非常幸运,来到这不久之后便参与到了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工作。在原来发现的一、二号坑附近,相继发现了6个新的“祭祀坑”,并从去年10月就正式开始了新的发掘工作。
收藏周刊:我看到你们这一次是穿着防护服入坑?
许丹阳:对的,在着装方面,这次考古发掘跟以往的考古工作确实有所不同。我们在考古现场搭建了一个大棚,把新发现的6个坑和原来的2个坑全部覆盖起来,又在新发现的坑上建设了4个恒温恒湿的考古工作舱,4号坑位于一号舱,3号坑位于二号舱,5、6、7号坑位于三号舱,8号坑位于四号舱。所有进入考古工作舱的人员,都要穿上防护服,这在以往的发掘工地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样做,主要考虑的是尽可能地保护发掘现场,减少人为因素对出土遗物及其埋藏环境的干扰,防止考古样品被污染。考古现场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发掘对象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的获取,相对于大件文物,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样品尤其脆弱。比如包含在土壤中的植硅体、附着在陶器上的淀粉粒、包裹在铜器上的丝织品残痕等等,都需要采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才能获得。当然,在所有的考古工作中,样品的采集都需要规范的操作避免污染。而本次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对所有出土遗物和土壤进行了全部采集,相应的防污染措施也更严格一些。
收藏周刊:在大棚里,除了对新的6个坑进行挖掘之外,还有另设什么设施吗?
许丹阳:与考古大棚和发掘工作舱配套的,还有考古工作室、文保工作室、微痕物应急保护室、无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有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应急检测分析室和专家会诊室,以便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的保护相结合。
考古日常不能让不起眼的文物被大发现的光芒所掩盖
收藏周刊:能否大概说一下你们每一次进行考古发掘时,所使用的工具都有哪些?
许丹阳:但凡能拿在手上用,而且好用的工具,我们都会用。广为人知的工具就有小锄头、手铲、小边铲、橡胶锤、撮箕、小刷子、竹签以及塑封袋、记号笔、标签纸、标签打印机、图纸、铅笔、黑色中性笔、笔记本、卷尺、钢尺、小剪刀等等,电子产品比如摄像机、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也是随时准备的。最广为人知的考古工具可能是洛阳铲,也就是探铲,顾名思义,它并不是考古发掘工具,而是考古勘探工具,一般是在发掘工作开始之前用它来帮助我们发现遗址、了解地下的遗迹分布情况。
在对出土文物进行精细清理的时候,还会用到多种牙科医生或者外科医生所用的手术工具,像棉签、小镊子、手术刀。偶尔还会用到厨房常见的用具,比如有些地方空间太小不好收土,各种形制的汤勺就会派上用场。有时候我们也会根据工作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或者定制一些工具。
收藏周刊:攻读考古专业本硕六年,当时对考古工作有怎样的期待?现在遇到了举世瞩目的考古项目,心情又如何?
许丹阳:首先,遇到怎样的考古项目,有一定的偶然性,能遇上三星堆“祭祀坑”这样的考古发掘工作,并参与其中,确实是很幸运的。但我想,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面对金灿灿的金银铜铁也好,还是面对破碎的瓦片碎土也好,都是为了了解古人的生活情况和社会发展,乃至当时人们的行为思想。通常引人瞩目的考古发现,仅仅是当时很小一部分人的情况,大多普通遗址可能看起来不起眼,甚至除了考古界之外,普通人根本没注意到的遗址,反而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但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普普通通的遗址的发现发掘,才搭建了考古学研究的基础、构成了整个考古学科的体系,也是由于有无数个这样的普通遗迹遗物的发现,才能全面地勾勒出古时候人们生活状态的面貌。
可以这么说,大发现是很难得的,可遇不可求的,但从研究的角度,还是要沉下心来,平常心面对一切考古资料,尤其这时候,不能被大发现的光芒所遮蔽了双眼,不能让一些本不起眼的文物被大发现的光芒所掩盖。
收藏周刊:那对未来的考古工作,有哪些期待?
许丹阳:根据所里安排把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做完之后,我希望能够在附近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慢慢地、细细地发掘一个完整的三星堆文化时期的小聚落,属于当时普通民众所生活的小聚落,找到他们生前走过的路、划过的船、吃过的饭、喝过的酒、睡过的床、耕种过的土地,找到他们死后安葬过的地方。我想知道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如何生活过。
收藏周刊:你个人的考古研究方向如何?
许丹阳:主要是夏商周考古,关注的器物上可能会集中在玉器、铜器还有陶器。
考古体会
有时候很累但随时充满惊喜
收藏周刊:去年有一高考“学霸”毅然选择了北大考古学专业,但引来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对未来选择考古专业的师弟师妹,可以讲一些鼓励的话吗?
许丹阳:考古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一个值得终生追求的工作,也是一门应该被重视的学科。
收藏周刊:你会如何形容考古工作?
许丹阳:考古工作既是一项体力劳动,也是一项脑力劳动,但终究是一项脑力劳动。它有时候会很累,但又随时充满惊喜。
收藏周刊:考古工作让你最有成就感的地方是什么?
许丹阳:逐步揭开文物的面纱,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让人十分兴奋。
简介
许丹阳,出生于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职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参与三星堆“祭祀坑”发掘工作。
新闻推荐
新华时评近日,H&M、耐克等企业依据谎言,宣称拒绝使用新疆棉花,引起中国网民广泛声讨和抵制。显然,美国等某些西方国家反华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