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程阳风雨桥
丹洲古书院
隶属于广西柳州市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朝。崇宁四年于融水县三口寨置怀远军,后改置怀远县,行政中心设于现在的丹洲古镇,几经兴废,均称怀远,后改称三江侗族自治县。
村寨依江建,人行绿水青山中。三江县城如此,三江县辖的民族村寨亦如此。县境内,七十四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较大的有三:榕江、浔江、苗江;位于江河沿岸的古宜镇、丹洲镇等,文化厚重,历史久远,人文沉积。三江县的侗族同胞,亦为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最;全县十五个乡(镇)三十五万人,侗族人口近二十万,占百分之五十七;此外,三江还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县,侗族以外,尚有汉苗瑶壮等民族,如同乐、富禄苗族乡,高基瑶族乡。
三江侗族同胞,勤劳节俭,谦和智慧,能歌善舞,喜欢节庆, 一年四季皆有过不完的节日,被喻:“百节乡”。正月十五斗牛,三月初三花炮,八月十五赶坡会,九月初九新禾节,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冬节等,皆富侗族风情。节庆之日,侗族同胞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美食摆放于“百家宴”上,大家推杯换盏,阿五阿六地行酒令,从年初一直到年尾。“侗不离酸”,民间的酸鱼、酸鸭、酸猪肉以及各种酸蔬菜、打油茶等独特的饮食文化,令游客魂牵梦萦。此外,侗族大歌、侗琵琶、芦笙舞、多椰文化和萨文化等民间文化,亦源远流长。
侗寨多建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凡侗族人聚居处,有河必有桥,桥上有廊和亭,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曰:“风雨桥”。以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等木制建筑艺术闻名世界的三江县,拥有中国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全县境内共有侗族风雨桥一百零八座,鼓楼一百五十九座,以及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
程阳桥又称“永济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16年,是侗寨风雨桥代表作,亦为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堪称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程阳风雨桥有大石墩五个,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皆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桥面架杉木铺木板,两旁长廊镶栏杆,五个多角塔形的亭子,飞檐高翘,壁柱和瓦檐皆雕花刻画,富丽堂皇。
行走三江,必访丹洲古镇。古镇是三江县旧址,为知县苏朝阳与地方人士筹划兴筑,历经将近一年,于万历二十年四月竣工。城墙长116.33米,城墙高5.66米,设城门东、西、北、南四个和城楼;次年,又建成县署、学堂、孔庙、关帝庙、城隍庙、金花等。
有400多年历史的丹洲岛,民风古朴,亦是文化古镇,位于三江、融安、融水三县交合处。岛上现有村民二百多户一千多人,六十多个姓氏,苗、瑶、侗、壮、汉等五个民族。
丹洲书院古色古香,是三江县最早的学校。书院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后为讲学授业之地,现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漫步书院,石榴树,桂花树,雕花窗格,飞檐走壁,仿佛穿越到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历史文化名人费孝通,王鲁彦,王伯燕等曾在书院小住。
(莫喜生 文/图)
新闻推荐
◎赵自力在庄稼系列中,母亲特别喜欢棉花。她每年都要种一点,从未间断过。母亲说,我们很小的时候,棉花解决了全家缺衣少穿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