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美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3月3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将严格执行招生政策,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坚决斩断这种利益链。任何竞赛项目包括获奖成绩,均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4月1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出台“禁赛令”,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校外培训乱象的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各方的利益驱动,各类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依然屡禁不止。此次教育部再次重申严格执行招生政策,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便是斩断竞赛利益链、破解民生难题的发力之举。
中小学招生入学与社会竞赛紧密挂钩,校外培训机构不仅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还可以增加知名度,更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机构投资,为下一步圈钱牟利打下基础。
由于各方极力渲染教育焦虑,多种压力传导到中小学生身上,孩子们每天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压缩了孩子运动、睡眠的时间,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竞赛与招生形成的利益链条损害了基础教育生态、绑架了学校教育和家长,危害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国家三令五申严禁补课,要求给中小学生减负,但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升学机制与错误的教育观念相互作用下,补课经济日趋火热,竞赛利益链盘根错节。因此,要想让中小学招生入学与社会竞赛脱钩,还需要多方努力、综合施策。
首先,政府部门要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严格治理的原则,加强竞赛项目管理,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教材教案、资金管理、营销方式、教师资质等全方位进行严格监管,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堵住中小学违规招生的漏洞,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招生的关联,切断圈钱谋财的竞赛利益链条。
其次,学校则要改变办学思路,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初心,提高课堂教学、课后服务的质量,用实际行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用公平公正的优质教育化解孩子的种种压力。而家长则要树立理性的教育观,保持因材施教、理性培训的清醒头脑,克服浮躁、功利、盲目跟风的心理,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今晨消息记者徐扬扬、刘毅报道: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今晨继续进行,英格兰坐镇温布利主场以2比1击败波兰,法国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