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教育》刘铁芳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版
□ 宋婷婷
《什么是好的教育》是一本教育哲学读本,但作者在中间穿插了一些教育中的实例加以讲解,所以本书并没有一般哲学著作晦涩难懂,而是洋溢着激情和诗意,处处可见作者对教育的用心和关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教育闲暇“的阐述。
现在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被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没时间看自己想看的课外书,没有了自主的权利,成了学习的机器。正如作者所说,闲暇是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学业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学生置身学校生活中有一种紧迫感,自由求知和独立思考于他们就没有可能了。
在刘铁芳教授看来,教育的基础性条件是闲暇,甚至可以说教育是闲暇,年长者与年轻人在一起自由交流,就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形式。教育中的闲暇是减少外在的强迫,减轻课业负担,促成个体在当下教育情境中的自由;教育中的闲暇,是学校教育的多样性,增强教育过程的审美性;教育中的闲暇,是加强体育、文学、艺术教育,增加闲暇素养,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实现“美好教育”。
无独有偶,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经过认真考证后发现“学校”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他们看来,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
我很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帕夫雷什中学,从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草场上嬉戏、在旷郊露宿、在野外炊事、在自建的夏令营里生活、在自己栽种的葡萄架下采摘果实、在凉亭下做着家庭作业、在野外的新鲜空气中看书讨论……学校已真正成为了孩子们向往的地方。
我也很羡慕《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那儿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将教室做成一节节火车的造型;每次吃饭前,都要唱首歌,把饭前的不愉快抛到脑后;更令我们羡慕的是,每天先上什么课都由自己来定,提前做完就去散步、休息、玩……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小豆豆在巴学园变得乖起来了。
帕夫雷什中学也好,巴学园也罢,处处都有着闲暇教育斑驳的影子,留下闲暇教育或深或浅的足迹。是啊,我们的教育应当是“慢”的艺术,给教育一些闲暇,给孩子们一些闲暇,也给我们的教师一些闲暇。静研教育,静听花开,多一些从容,多一些对孩子的关爱与理解,也多给自己一些教育的理性思考。
新闻推荐
3月31日,在越南首都河内,新当选的越南国会主席王庭惠(左)接受前国会主席阮氏金银的祝贺。新华社/越通社新华社河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