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胡艺曦,天健小学教师。主张对学生尊重、包容、真挚,温柔不放任,严格守原则。
□ 胡艺曦
案例
男孩小雷入学以后,很快表现出不遵守课堂纪律、冲动易怒、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问题,对老师的训诫和惩罚也毫不在意。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无所畏惧的孩子,听到老师说要把他在学校的不良行为反馈给家长时,却流下了恐惧的泪水:“求求你不要告诉他们,我会挨打的!”
原来,小雷家长的管教方式简单粗暴,小雷又生性活泼好动,在家人的严格控制下尚能好好表现,可一旦离开了家长的看管,他就会抓紧机会玩闹。当他觉得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了自己时,纵使对方只是无心之过,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挥起拳头,去“纠正”别人的错误。
一些家长对孩子管教极其严格,动辄打骂,初期往往成效显著,孩子的行为稍有改善,使其大受鼓舞;继而延续这一作风,甚至变本加厉地惩罚孩子,随着孩子年岁渐长,便发现收效渐微,且后患无穷。
危害
增大后续管教难度
适当的惩罚能使孩子改善不良行为,可一旦成为常态,往往容易无效化。被打骂的次数多了,孩子开始习以为常,这时常规的惩罚手段难以引起孩子的重视,导致后续管教孩子的难度逐渐增大。
促使孩子说谎以逃避惩罚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发展水平的初期,孩子的道德认知处于惩罚和服从定向,他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关注个人利益,尚未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念,即认为“会被惩罚的行为就是错的”。畏惧疼痛、规避伤害是生物的本能,当家庭中习惯以肢体暴力作为惩罚手段时,孩子可能会为了免遭疼痛而说谎、推卸责任,即使做了错事也不敢承认,而是想法设法地逃避惩罚。
若这种处理方式从小延续,可能使孩子的道德认知水平停滞不前,长期把趋利避害放在首位,容易缺少对公序良俗的认识与信念。
易情绪化致纠错效果弱
在打骂的过程中,家长往往会陷入冲动情绪,或一味责怪孩子,或认为孩子被打得越痛、哭得越惨、效果越好。愤怒的家长和恐惧中的孩子往往都会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打骂的过程缺失了教导和反思,也就沦为了纯粹的家庭暴力,与纠错的初衷背道而驰。在此种情况下,孩子即使承认错误或保证悔改,往往也是“屈打成招”或情急之下的应付。一顿打骂之后,孩子哭声震天、家长精疲力尽,第二天一觉醒来,孩子只记得挨打的疼痛,却不记得自己为什么被打,仍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改正。
以暴制暴催生攻击性行为
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尤其是攻击性行为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虽能即时制止错误行为,在短期内震慑孩子,却会造成孩子认知的混淆。孩子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大人可以打骂自己,自己却不能打骂他人,进而形成“他人犯错可以随意打骂”“可以打骂更弱小者”的认知。既不利于行为的纠正,还容易使孩子模仿父母行为,以暴力手段解决社交问题,甚至在长大后激烈反抗父母。
导致亲子疏离不利人格发展
父母的打骂行为容易给孩子造成痛苦和恐惧,言语、行为上的冷暴力也会使孩子难以产生被爱的确信感,造成亲子间的隔阂。心理学相关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越多,孩子越可能表现出孤独、缺乏同理心、难以适应社会的人格,进而为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后天发展提供条件。
建议
父母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缓而不迟“冷”处理
当孩子犯错时,情绪最先失控的往往是成人,在愤怒状态下打骂也就顺势成为首选的惩罚措施。因此,当发现孩子犯错时,父母可以稍缓一下,等自己情绪相对平稳以后再做处理,但也不可耽搁,应尽量及时、冷静应对。
找准犯错原因
纠错核心在于找准孩子犯错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纠正错误、避免再犯。在询问时,耐心沟通,不预设原因、过度揣测,少问“是不是”,多问“为什么”,便于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避免无效分析。
关注孩子情绪
孩子在犯错时,往往自己也处于茫然无措状态,对犯错前后的一些情绪变化并不清楚、也难以表达,需要家长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避免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家长可作为引导者、协助者,与孩子沟通协商,引导孩子思考应如何补救和防范再次犯错,强调“我们一起解决、改正”,不要把责任完全归咎到孩子身上,给孩子正确面对错误的勇气。在具体应对措施上,应让孩子共同参与讨论而非家长完全代替,强化孩子要为自身行为负责的意识。
积极配合教师
对于孩子在学校发生的错误行为,家长可以向老师寻求策略支持,双方协作积极配合。此外,在家庭内部也要步调一致,让孩子的是非观清晰明确,令其在家与在校受到的教育一致,形成合力而非斥力,使纠错效果最大化。
父母要擅分析、多沟通、共应对、巧用力、齐使劲,以理智的态度、恰当的策略应对问题,与老师携手纠正孩子的错误,拒绝情绪化、粗暴化、简单化的处理方式,以免为孩子的成长道路洒下难以驱散的阴霾。
对策
对于案例中小雷的问题,主要从家长、心理老师、同班同学三个方向进行努力。小雷之所以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原因在于家长的管教方式,因此与小雷的家庭进行沟通,劝说家长调整管教的策略是重中之重。另外,考虑到小雷虽然是一个头脑聪明的孩子,但是他缺乏恰当的人际交往策略、性格冲动易怒,也要关注他的心理健康,学校引入了专业的心理老师共同为家长和小雷提供咨询辅导。
在家庭层面,通过老师与家长的经常性沟通,促使小雷的家庭成员内部进行了沟通和协调,调整了对小雷的管教策略,不再用打骂来纠正孩子的错误。小雷父母表示,在以后对小雷的教育中,尽量在家庭内部达成一致,并且增加亲子陪伴的时间,注意日常信息源的把控,避免小雷接触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
在校内,由心理老师为小雷定期提供咨询和疏导。老师一方面及时关注小雷的在校情况并反馈给家长,另一方面也与小雷耐心沟通,强化小雷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小雷与同学的纠纷中引导小雷换位思考。班干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沟通过程中向小雷呈现了非暴力的人际交往与协商方式。小雷通过模仿并逐渐学习,攻击行为大幅减少,并且主动帮助同学,也收获了自己的友谊。
新闻推荐
光明交警查处重点隐患车辆。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杨曦通讯员张渝敏文/图)昨日,记者从光明交警大队了解到,光明区仍有不少“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