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广外语保志愿者工作站指导老师。学术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方言学、语言资源保护。著有《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衡山》,参与编写《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汉语方言地图集》。
“培养语保志愿者,就要像播撒火种一样,培养语保工作的生力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语保志愿者工作站指导老师杨慧君在授课之余,4年来一直指导广外语保志愿者工作,先后培养了200多名志愿者投入语保工作。
2020年,该工作站骨干邵美影同学获得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奖,“这是教育部对语保志愿者这个群体的肯定,美影是他们的代表。”杨慧君说。
大众是语言保护的主体,关键人群是青少年
南都:你在教学工作之外,多年投入语保志愿者工作站的牵头和指导工作。当初做语保工作出于什么考量?
杨慧君:读硕士期间我就开始投入方言调查研究工作。调研中发现,方言文化衰亡的速度很快。比如一种土话,整个村可能只有几个老人能讲,他们去世后,这种土话基本就消失了,相应的方言文化传承也存在断层。如果只是执笔做记录、在象牙塔里做研究远远不够。
当时方言学界的前辈们,包括社会各界人士也在呼吁保护方言。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方言研究院院长曹志耘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应该如何跨越鸿沟,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保护。他提到要发挥大众的作用,因为大众才是语言保护的主体,其中关键人群就是青少年。
青少年里最核心的就是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拥有近4000万人,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都很强。
我们计划从这个突破口出发,先影响离我们最近的群体,通过这个群体再影响更多的人。他们在接受了语保的理念以后,会用他们的方式把学到的东西推广给更广泛的群体。
南都:广外语保志愿者工作站目前有多少志愿者?平时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在你们的实践经验中,什么形式效果最佳?
杨慧君:我们的语保志愿者分不同形式和层次,最核心的是广外语保志愿者工作站的志愿者。广外语保志愿者工作站每年会招30—40名志愿者,至今前后已有约200人。志愿者需要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如活动策划、推文制作、公众号运营等。每年我们都有实践周定期举办活动,如讲座、调研等,吸纳更多同学参与。每次活动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规模。
2017年,我们面向全国招募了20支高校队伍,共同举办比赛和活动。目前来看,举办视频比赛、推文比赛,都是比较有效的推广方言的方式。
社会发展很快,人们的语言观念未完全跟上
南都:广外语保志愿者工作站成立已有四年。这四年中,语保志愿者工作站有什么样的收获?
杨慧君: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一批对方言文化感兴趣的年轻志愿者,而且不局限于广外,还联动了全国高校的同学投入。这就像播撒火种,培养语保工作的生力军,也是语保工作的社会化。
语保志愿者群体开展各种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工作站骨干邵美影同学获得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奖,是教育部对语保志愿者的肯定。
南都:在推广和保护方言的过程中,你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杨慧君:最大的困难有两个:一是跟时间赛跑,而我们抢救保存方言的速度跟不上它流失的速度,但我们还是要尽力去做。第二是工作的未知性,怎样去引导社会大众更好地建立健康和谐的语言观。现在社会发展很快,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但人们的语言观念还没完全跟上来。
社会大众认知比较朴素,更多从工具性角度考虑方言有无用处。但他们可能没意识到,方言还是文化的载体,是情感维系的纽带,是一个人跟故乡、家人的链接,要大众自主快速地认识这一点,不太容易。
使用方言才是保护方言最好的手段
南都:你觉得当代年轻人对方言的认知如何?他们对于传承、推广和保护方言,是什么样的态度?
杨慧君:认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年前,大部分人,特别是有小孩的家长,会觉得方言很土,不太鼓励自己的小孩说方言,这是一种误解。现在很多专家学者和媒体,都在纠正这种偏见。方言跟普通话并不是只能二选一,我们可以多语分用,多语共存。多语多言的能力是普通公民语言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社会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体现。让大众更新认知还是挺重要的,这些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南都: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在一些地区存在着方言传承断层的现象。很多人即便在家乡,也不会、不说方言。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杨慧君:方言传承出现断层,主要是因为大众语言观没有跟上快速变化的时代。学者和媒体都有责任改变这种现状,让更多大众了解,方言不是土的,是很有价值的。
要让方言传承下去,重要的是要创造使用方言的环境,因为使用才是保护最好的手段。在城镇化、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很多人远离家乡的母语环境,方言使用频率看起来在往必然降低的方向走。但是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营建“虚拟方言环境”,比如在网上制作、传播方言视频,组织方言文化活动,组建方言社区,都算是在创造使用方言的环境。
如果方言没有了,地域文化就没有了
南都:有观点认为,保护方言传统,其背后的价值是树立文化自信。对此怎么看?你觉得保护方言的意义是什么?
杨慧君:保护语言多样性,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通过决议,将每年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提倡使用母语,以保存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每种语言背后都蕴含着某种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故事、传说、谜语,用语言来呈现;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比如粤剧,没有粤语方言如何去传承?如果方言没有了,对应的地域文化就没有了,文化多样性也就没有了,这是多方面的损失。
所以保护方言,既是保护语言,也是保护地域文化,还是在呈现我们这种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有利于不同族群的人更和谐地相处。
南都:社会上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方言的未来要交给市场来选择,你怎么看?
杨慧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普通老百姓自动自觉了解方言的价值和意义,有点苛刻。当然,也不能放任这种情况随意发展。否则,方言流失的速度会非常快。
现在,政府、专家、媒体、企业、个人,都做了不少语言保护工作。大家都在努力,并没有任其衰亡。现在看来确实也是有效的。五六年前我们随机采访高校大学生,无论是方言保护意识、方言使用情况,都没有现在好。近期,去做同样的调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意识到方言的重要性和趣味。
统筹:
南都记者 柯晓明
采写:南都记者 柯晓明
陈艺丹
实习生 王熠 朱俊毅
图片: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如意派出所经缜密侦查,仅用1小时快速破获一宗盗窃柜员机银行卡内财物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4月13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