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初三(13)班宗俊霖◎指导老师:楚云
今年春节,我回到母亲的老家——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这里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人们抬头就能见到山,行走也在山路里,最常见的地名就是某某坡和某某岭。在密集的楼房之间,无数级台阶纵横交错,像蜿蜒的琴键,弹奏着山城往事。
我常站在阳台上俯瞰那些“琴键”,无意中发现,每天下午两三点钟,琴键上会飘来“碱馃……碱馃……”的叫卖声。那是一个中年妇人的声音,中气不是很足,但是足够尖利,老远就能听到。母亲会隔窗大喊一声:“碱馃,到某某楼下来”,那妇人爽快地答应了。我好奇地跟着母亲下楼去买。只见一个中年妇女背着一个保温食品箱,箱子里就是热乎乎的月牙形状的碱馃。
母亲塞给我一个碱馃,我咬上一口,香糯软弹的米皮,包裹着新鲜的笋丝、豆干丝、粉丝和红曲腌制的芥菜粒,清淡鲜美,回味无穷。
我特别留意到保温箱上写着“阿婆碱馃”的字样,就问母亲这卖碱馃的大姐只是中年,为啥叫“阿婆碱馃”。母亲顿时陷入了回忆。她告诉我,在她小时候,制作这些碱馃的阿婆也是一个三四十岁的朴实妇女。每天下午两三点钟,她就会提着特制的塑料桶,爬坡越岭叫卖碱馃。如今阿婆老了,这位大姐是她雇来送外卖的。
在母亲的记忆中,当年阿婆把碱馃装在桶里,用厚厚的白毛巾和纱布捂着,胖乎乎的碱馃像挤得一圈一圈睡着的娃娃。阿婆在桶身上箍着铁线,钩挂着两个塑料罐子,一个装着辣椒酱,一个放着塑料袋和筷子。这十分简陋的装备就是山城当年独一份的宅急送。
每天下午5点,阿婆又会准时到达南平一中的校门口,满脸堆着笑,热情地招呼放学的学生买碱馃。阿婆似乎特别喜欢这所学校的学生,平时8分钱一个的碱馃,只要是一中的孩子买,就只收5分钱。
孩子们自然十分捧场,掏出5角钱买上10个,两个闺蜜一路走,一路吃。开心的时候,碱馃特别香,让一天都很充实;沮丧的时候,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继续读书。小小的碱馃成为母亲少女时代不可缺少的味觉记忆。
后来,母亲才知道,原来碱馃阿婆的三个孩子都曾经在那所中学读书。她自己没什么文化,却特别看重重点中学的孩子。她起早贪黑做碱馃,辛辛苦苦爬坡越岭地叫卖,攒下的钱,供着孩子读书,直到他们都考上大学,进了大城市工作,只留下她,依然在小山城里靠着自己的独家手艺,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
时光荏苒,阿婆不再健步如飞,不少街坊都劝她开一家店,不用奔波忙碌。但是她的生意利润微薄,无法承担昂贵的店租,只能减少外出叫卖的次数。直到一次机缘巧合,让她圆了开店的梦。
在延平的梅山坡上,有一位独居老人是她家碱馃的常客。有一天,阿婆又去老人家里送碱馃,叫了门却久久没开。阿婆趴在窗户边张望,才发现老人倒在客厅地板上。好心的阿婆马上叫来警察救援,之后还经常去探望老人。为了报答她的救命之恩,老人把自己在三元路上一个小小的店面,用低廉的租金租给了阿婆。从此那家阿婆碱馃店,一开就是15年。
整个延平区,仅有这一家碱馃店,很多人都不惜走远路来买。在山城人的心中,只认这一家的味道。阿婆做碱馃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碱馃皮用石磨磨出米浆,再用碱水在热锅勾兑搅拌成团。米不能用陈米,碱粉的量阿婆只要用手抓几把,就恰到好处,这是她的独门秘诀。可惜,她的手艺已经后继无人。母亲偶尔会感叹,不知道下次回来,还能不能吃得到碱馃了。
大年初四,山城飘过小雨,我特地央求外婆带我去三元路,探访那有故事的碱馃阿婆。可是店铺的铁闸门已经落下大半,只留下看门狗慵懒地打着盹。邻居说,阿婆要正月初八才会开门。我失望而回。
没想到,正月初五的早上,姥爷像变魔术般掏出一盒碱馃,并告诉我阿婆的店提早开张了。我慕名前往,只见阿婆头发几乎全白了,行动变得迟缓。平时给她打工的大姐回乡下过年了,所以她独自看着灶台上一个大铁锅。蒸笼里有个搪瓷大碗,碗边缘早已磕掉不少漆,只有那胖乎乎热腾腾的碱馃,看起来依旧十分新鲜诱人。我问阿婆:“您怎么提早开门了?”她缓缓地说:“你们都要回外地去上班上学了,早点做些碱馃,大家带在路上吃吧。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家乡的味道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陈坚平)4月12日,本报《民生一线》栏目曾以《新旧交通线并存看晕眼》为题,对梅城彬芳大道中和新中路的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