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0年的在线教育行业迎来了“风口”之年,那么2021年就将成为在线教育的监管风暴之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一系列在线教育监管政策终于靴子落地。
今年2月,北京市教委下发通知,要求在线教育机构核查在职教师信息,确保学科类教师具备教师资格。3月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落实国家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
不难发现,教育相关部门对在线教育的强监管信号愈发明确。各在线教育机构的“暑期大战”还未来得及拉开大幕,就已被提前“降温”。在线教育机构们前路几何?
倒逼教育机构“重修内功”
在线教育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退费难、霸王条款等问题也备受争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今年3月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教育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日前,学而思网校、高途课堂、猿辅导等头部平台因违规提前招生收费、以明显低于成本价格售卖课程等问题被北京市教委通报并责令整改。随后,北京市市监局再发消息,对多家头部机构的价格违法、虚假宣传等行为分别给予警告和50万元顶格罚款的行政处罚。
研究发现,疫情之下的在线教育行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严重依赖资本输血。不过,不断收紧的政策,让资本市场对在线教育行业的投资脚步趋缓。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融资总额超539.3亿元,同比增长267.37%。相比之下,2021年的在线机构融资总额迄今仅有12亿元,且大部分发生于治理尚未大规模展开前的一月份。
一方面,“投资热”的消散让在线教育企业失去了重要的资金来源,短期销售收入将受影响锐减;另一方面,随着政策陆续出台,后续校外培训机构的教研、师资、服务、广告营销等领域将迎来更强力的监管风暴,在线教育行业的洗牌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各机构唯有重新审视自身和产品,修炼内功才能获取长期竞争力。
强监管令利好头部企业胜出
疫情之下,2020年在线教育行业高速发展,赛道上短时间内涌现大量新生或跨界玩家。为争抢市场,“烧钱获客”和“跑马圈地”现象屡见不鲜。
财报数据显示,跟谁学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20亿元人民币、10.41亿元人民币、58.16亿元人民币,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0.23%、49.22%、81.63%。好未来从2016财年到2020财年,营销费用由0.74亿美元一路增加至8.53亿美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11.87%增加至26.05%。除人员和学习中心建设成本不断增加外,过高的营销费用,也成为企业在2020财年发生亏损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疫情加速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资本助推的恶性竞争,促使教培机构过多地把时间和经费应用在营销上,因此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属性越来越弱,资本属性越来越强。”投融资专家许小恒曾如此评价在线教育行业的营销乱象。
“校外培训的核心仍是教育,而不是"做生意"。”有专家在谈及在线教育行业的本质时表示,机构在招生、授课的过程中不应套用商业逻辑,而应优先着眼于精品课程的打造。无论融资规模多大,都不应背离教育的初衷,平台和各机构应守住服务的质量底线。
随着监管政策不断落地,在线教育市场正静待暴风雨前的平静。可以预见的是,最严监管令下一些违规企业将被迫退出竞争,在线教育发展将由“快”转“稳”。短期而言,行业必将经历震荡;但从长期来看,只要中高考的模式不变,校外培训的刚需就会始终存在,新一轮洗牌后,用户需求将从中小机构向大型机构集中,反而有利于头部正规企业的胜出。
南方日报记者许隽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从“红包”、回扣,到小病大治、重复检查,再到术中加项、“持刀加价”,这些医疗乱象都将成为国家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