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现今艺术家,其生涯标志之一是做个展。先是地区展,而后省会展,最后,成就之终极体现,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
我们不能想象不做个展的艺术家,或者没有个展的艺术家。艺术家,就是为做个展而活着的。没有个展,艺术何以成家?
闲时翻阅古代美术史,发现古人并不做个展。没听说晚明有董其昌个展,元初有赵孟頫个展,宋有李成个展,晋有顾恺之个展。古人写字作画,从来不为展览。那么,他们为什么?
一言以蔽之,为交往。
原来,古时,字画是一种交往的方式,一种交往的凭证,甚至,一种交往的媒介。
文人酬唱,你来我往,写字作画,赏心悦目,内里则是水平的较量以及对彼此才华的欣赏。一人作山水,为显示水平,必定要众人前来捧场。其方式是,携画面见各地英杰,礼毕过后,遂展卷指点,详加解说,最后则请题字加持。于是乎,大凡古时名作,除画之外,必有多人题跋,来龙去脉,不仅交代清楚,而且,对画作独到之处,还常常画龙点睛。后人再有机会展卷,欣赏之,评议之,言说之,阅读之。如果是藏家,还会继续在画边题跋,以记其事。
既为交往,那么,势必要携带方便,并且开卷自如。所以,画幅自然就有所控制,卷轴和挂轴也成为了定制,以免成为负担。不像今天,艺术家为个展活着,为求现场效果,必定画幅巨大,装裱豪华,场面雄壮,描绘精致,效果复杂。不这样,又如何体现艺术的伟大?于是出现了一种“展览体”,既不能展卷,更无从阅读。
有时,突然之间,会怀念古人不做个展的状态,去想象那种有趣的现场展卷的独特体验,而不想进展览厅,观看巨大无比的展品。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戴晓蓉通讯员林瑜)昨天是第74个世界红十字日。深圳市红十字会在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举办“关爱生命,救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