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来,有关中国长征5B(CZ-5B)火箭残骸重回大气层话题,引发海外关注。此间专家表示,判断其危险程度有多大,须从科学与事实的角度进行分析。
长征5B火箭于4月29日从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升空,将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天和”号送入预定轨道。该火箭残骸已于5月9日上午10时24分在印度洋的马尔代夫附近海域坠落,目前尚无造成人员或财产损失的报道。
据了解,长征5B为长征5火箭的改造型。在历经2016年首飞、2017遥二发射失利、故障归零、2019年遥三复飞成功后,长征5成为目前中国运力最大火箭,拥有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2020年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均由长征5担当。
不过,长征5是一款主要用于高轨卫星发射、或者是为了深空探测研制的火箭,并不主要为了低轨的发射。于是,中国工程师创新地取掉了长征5的二级火箭,将载荷直接放到一级火箭上,制造了长征5B火箭,主要承担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太空运载。
据悉,长征5B于去年5月首飞后,今年的“天和”号核心舱是它的第二次发射;2021年空间站的“问天”和“梦天”实验舱也将由它发射升空,加上后续的可能拓展任务,长征5B火箭计划发射次数在4至5次。
专家表示,长征5B火箭以4个助推器,用一级火箭就直接将荷载送入近地轨道,一级火箭也会跟着卫星或空间站进入太空。
与长征5B不同的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火箭,包括长征5,发射后均在大气层中抛掉助推器和一级火箭,依靠二级火箭进入太空,抛掉的助推器和一级火箭会沿着抛物线掉落到指定区域。从文昌发射中心发射的一级火箭一般会掉落在太平洋中。
长征5B由于不需要二级火箭直接入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有一些“幸福的烦恼”——由于近地轨道仍然有稀薄的空气,长征5B一级火箭会因为失去动力慢慢地靠近地球,并在某一时刻坠毁。
专家认为,一般来看,航天器再入大气层后对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比较小。首先,由于地球有大气层的保护,航天器的大部分残骸都会在再入过程中被烧毁,只会留下一些比较难以烧毁的发动机零件、复合材料零件抵达地面。
其次,长征5B体型大,直径5米,长33.2米,空重约为22吨,质量远远大于其他需要再入的二级火箭或卫星,也重于失控再入的“天宫一号”和受控再入的“天宫二号”(8.6吨)。长征5B火箭也是自从1979年失控再入的Skylab之后最重的失控再入物体。
有航天迷表示,对于个人而言,没有必要担心被长征5B火箭残骸重回大气层后砸中。由于地球上70%被海洋覆盖,即便是陆地,还有很多无人区,所以总的来讲,个人被砸中的可能性较小。
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该火箭采用了特殊技术设计,大部分零件将在再次进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极低。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9日发出声明,经监测分析,5月9日10时24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已再入大气层,落区位于东经72.47°,北纬2.65°周边海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我外交部:媒体没有必要过度渲染制造恐慌
针对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再入大气层,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对中国火箭残骸再入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媒体没有必要过度渲染制造恐慌。
据报道,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末级残骸9日已再入大气层。美国宇航局局长纳尔逊指中国没有达到有关其空间碎片的负责任标准。
华春莹就此表示,这几天大家都非常关心中国火箭残骸坠落的问题,前几天美国等一些国家也有一些渲染。我们已看到有关报道,火箭末级已再入大气层,没有对地面造成危害的报道。
至于NASA局长的一些说法,华春莹表示,经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国家航天局了解,用于发射航天器的运载火箭经过轨道高度自然衰减,最终再入大气层销毁,这是目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多国专家:火箭残骸坠落带来的安全风险很低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监测分析,北京时间2021年5月9日10时24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已再入大气层,落区位于东经72.47°,北纬2.5°周边海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多国专家认为,这次火箭残骸坠落带来的安全风险很低。国际航天学会太空垃圾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博纳尔表示,一般来说,太空垃圾首先烧毁,然后通常落入海洋里。地球表面只有约3%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即使长五B火箭末级残骸非常大,如果它在进入大气层时充分烧毁,危险就会减少。
英国《卫报》网站6日报道援引欧洲航天局太空碎片办公室负责人霍尔格·克拉格的话说,这次(火箭残骸坠落地球)涉及的质量比较大,但也不会让每年的相关风险状况改变太大。
巴西最著名的网络科普频道施瓦萨的创始人施瓦萨说,长五B火箭末级残骸在坠落过程中首先会在通过大气层时剧烈摩擦、燃烧并分解,真正掉落到地表的部分已经很少,通常也是掉落在无人居住的地方。
(深圳晚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曲裾素纱单衣(原文物)。直裾素纱单衣(原文物)。均系资料图片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怎么也不会相信一件1米多长的衣服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