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波尔克《抄写者》(1982年)。
远人
二战之后,德国经过数十年的工业与商业腾飞,终于摆脱战争留下的自卑阴影,尤其现代绘画,充满活力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民族特性。它表现在不甘于美国模式对全球的笼罩,而奋力追求传统的叙事和再现。在我看来,波尔克(1941-2010)完成于1982年的《抄写者》是将这一不甘体现得十分强烈的代表作。
画面看似随意地涂上一些褐色色块,色块上的主体都是黑色线条画出。有一些云,有远处的山,有向画面纵深消失的路,更多的是树木,给人的感觉是波尔克想画一幅宏大而浪漫的风景画。但在画面左下端,波尔克画出一个古典时期的青年,他端坐桌前,手执鹅毛笔凝神疾书。他笔下的卷册很厚,要想写完它,不是一两天的事。
从波尔克的画名来看,那青年不是自己在写作,而是在抄写一部厚厚的著作。
不知道那青年在抄些什么,也不知道他在抄写谁的著作,更不知道他要抄到何时。从他专注的神情来看,将书抄完的决心已下,没有任何人与事可以将其阻拦。
没有人会否认,书籍是文化的承载。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文化史。对世界进行过主宰的国家,其文化史就不止属于这个国家,而是整部人类文化史的重要构成。它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人类向文明接近。对欧洲大陆来说,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没有这一发展,就诞生不了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歌德……这些代表人物绝非一个文学入门者以为的那样,是单纯的诗人或小说家,准确地说,他们就是欧洲乃至人类文明的代表。难以想象,如果这些代表有朝一日永远消失,再也无人听见他们的声音,那时的人类社会将变成一个什么模样。
为什么要倾听他们的声音?美国顶尖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给出的回答算是说到点子上,“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套用之,人类累积的文化遗产也当能增进人类的内在成长。没有文化,人类就不成其为人类。
只是,当“后现代”来临,充斥社会表面的,不无一些五花八门的奇谈怪论。不是说奇谈怪论就会将人引向歧途,我们面对的事实是,一切浮在表面的,都在指手画脚地托出各种观点。一个被现代社会掩盖的尖锐问题是,经济的发展掩盖了文化的缺失,人类精神变得空前迷茫。我们没理由说我们的时代要好过以往的任何时代。
面对波尔克画下的《抄写者》,会忽然发现一个久远的,甚至消逝的文化时代。这幅画不觉间唤起我们的文化怀旧。对个人的人生怀旧,大都是怀念失去的美好;对文化的怀旧,也当然是怀念那些厚重的美好——只是这美好正在可怕地走向失去。我们不能说今天没有人会怀念人在往日的创造,但我们还是可以说,今天去怀念那些人类内部最厚重构造的人已经变得稀少。
今天的世界早已令人不再感到安全。究其因,不仅是暴力在不可阻挡地占据上风,而且在逐渐消除文化对人的影响。对暴力来说,文化从来就是眼中之钉。作为一个目睹过废墟的德国人,波尔克画下这幅画,是不是为了让所有人痛定思痛?
新闻推荐
阿富汗塔利班10日宣布,将在开斋节期间在阿富汗全境停火三天。阿富汗政府同样打算过节期间停火。塔利班发言人穆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