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面对上级整改要求,有的地方习惯于走过场、挠痒痒,把“限期整改”拖成“长期顽疾”;有的干部忙着将锅甩给举报群众,导致问题还是问题,整改最终成了烂尾工程;有的地方看似花了大代价,实则只做表面功夫、治标不治本……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在挠痒痒、甩责任、留尾巴等“虚招”之下,整改要达成的目标大都悬空了。(5月13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对全国各地来说,出现一些问题,然后进行整改,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对任何地方任何管理者来说,都不可能把工作做到满分,那么也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工作疏忽,有些问题是工作不严谨,有些问题是监管不到位……形形色色的问题背后,有着形形色色的原因。有时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对各地的整改来说,也是一样的。遗憾的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事情,总是客观存在。比如,有的地方整改公墓建设违规问题并未“限期”实现;有的地方噪音、灰尘严重超标,居民打市长热线几十次也未能“根治”,等等。
当所谓的整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地方过于重视“整改的要求”,却并没有同等重视“整改的结果”。此外,一些违规违法的问题背后,还涉及巨额经济利益的问题,也让各地的整改动力被消解不少,因为GDP在不少地方依然是硬性指标。当然,也有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习惯性甩锅,不愿意担当、承担责任,这也让所谓的整改沦为了新的形式主义工程。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半拉子”整改,都是不负责任、欺上瞒下的一种体现,这不仅浪费财政资金,耗费很多基层领导干部的时间与精力,更破坏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换言之,“半拉子”整改对相关的工程与项目来说,就是“二次危害”。
为了避免“半拉子”整改伤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就需要铲除其生存的土壤。对于这样的事情,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开辟、畅通举报通道,鼓励群众举报,让“下情”上达,而不是“下情”直接被湮灭,让相关的违规行为彻底暴露在阳光下;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回头看”,对于各种整改不能只是“要求整改了事”,而必须有“回访机制”,避免一些地方在整改上弄虚作假,当然,对于各种虚假整改、“半拉子”整改,也必须保持“零容忍”姿态,以形成必要的“高压线”。
说到底,整治“半拉子”整改需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并形成长效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彻底铲除滋生“半拉子”整改的生存土壤,让相关的整改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大限度地确保整改效果,呵护好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南宁5月13日电2021年5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海南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