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半,屋外蝉鸣嘹亮,感觉有千百只蝉在合唱,而且全是高音部。亚热带的5月,太阳早早就爬得好高,明晃晃的漫长白昼,炽烈的阳光,让人容易陷入回忆,回到童年。
《夏天守则》看封面是关于儿时回忆的,不过为什么夏天的原野不是绿色而是黄色的呢?环衬上,原野变回绿色,哥哥驾着很拉风的飞机起飞了,弟弟在追赶;到了第一页,画面灰暗下来,整个环境都是水泥色,建筑和街景是70后或80后熟悉的,平房、电线杆,哥哥和弟弟在耳语,画面不着一字,但读者的心情跟着沉郁下来。
接下来,对开两页上只有一行字——“去年夏天,我学到了这一切”,似乎是咬紧牙关的成长故事。
“永远不要把一只红袜子留在晾衣绳上”,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错,为何是决然的口气,而且成为第一条守则?画面中,哥哥捂着弟弟的嘴,蜷缩在天台一角,目光投向远处的一只乌鸦,更可怕的是,在他们背对着的墙面外,一只巨型的火焰般的兔子悄然窥视。
再往后,每一条守则都是一个告诫,“不要吃派对上的最后一颗橄榄”“不要让后门整夜开着”……看着看着,明白所有规则都来自哥哥,而弟弟每一次的不遵守,都面临着诡异和恐惧。全书没有出现成人,始终是兄弟两个,作者想要描述的是与哥哥相处的那些艰难时刻,弟弟总是被训诫的弱小一方,又总想追随着哥哥。
故事让我想起小时候某段时间和姐姐的相处。我们俩平日关系不错,有很多“共同财产”,包括爸爸从北京带回的糖果、收藏的邮票、攒的零用钱,但每当出现争吵时,她的杀手锏是“我们分家”。这一句话就会让我一改吵架时的激烈,彻底示弱——“求求你,好姐姐,我们和好吧”。
七八岁的我,对分家有着巨大的恐惧,就像天塌了。那意味着所有的好东西被分去一半,变得残缺和孤单。终于有一天,我再也不怕“我们分家吧”,不再抓心挠肝的难受,坦然接过自己分得的那部分。我的内心强大了。如今回忆往事,特别感谢姐姐和我的相处,她跟我像过家家一样,预演了人生中必然要面对的离散,有些人有些物终究会在某个路口离你而去。
我甚至觉得这是童年时拥有兄弟姐妹最重要的意义,有一个人陪你模拟人生。
故事中的小男孩,在不断被强加守则后依然勇敢抗争,并且最终和哥哥一起踏上回家的路。漫长的夏天,成长也来得格外明显。
聊起童年时,我发现不少人印象深的是被欺凌、某次被同学嘲笑、某段时间害怕大人死去等,恐惧、痛苦的烙印大过快乐时刻。童年就是阳光和彩色气球,是大人的一厢情愿。每个幼小的心灵都可能经历崎岖,孩童的恐惧可能不像大人想的那么大,也因此容易被大人忽略:也许只是遗留了一只红袜子在晾衣绳上,也许只是害怕洗头(《星期二洗发日》),也许是某天早上起来父母莫名失踪(《小凯的家不一样了》)。
跟随绘本,可以更理解儿童的世界。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黄国焕通讯员余巍巍程浩洋)5月12日下午,马田街道组织相关部门,在新庄社区举办“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