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红色火星上首次有了中国印迹!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
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
目前,探测器已在太空运行295天,距离地球约3.2亿千米。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着陆区为何选择乌托邦平原?
“天问一号”的火星着陆点是乌托邦平原,这个位置的选择是有讲究的。
乌托邦平原位于火星北半球,是火星上面积最大的平原。火星南、北半球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表面及次表面岩石矿物等差异巨大。火星南部为高地,这些高地60%的面积遍布着“瘢痕累累”的陨石坑。而火星的北部,则是被火山熔岩填平的低矮平原,地形平缓,陨石坑较少且地质年龄较轻,地壳较薄,是更理想的降落地。
另外,有关乌托邦平原,还有一个最新的科学探测发现有待进一步证实。那就是在乌托邦平原距离地面1到10米的浅表底层下方有大量地下水冰存在,储水量相当于地球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火星地下有水这种物质,是否意味着火星存在或存在过生命?是否意味着火星是地球人的未来?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赖“天问一号”的深入探测。
为何用“黑色七分钟”形容“落火”过程?
在选定着陆点后,如何成功降落火星是一大难题。
今天的“落火”过程中,天问一号探测器要以合适的角度切入火星大气层,角度太小则无法进入大气层,角度太大又会因为被大气层过度加热而烧毁。在再入、下降与着陆过程中,探测器要在7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将时速从约每小时2万千米降至0,实现软着陆。
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精密的降落过程被业内称作“黑色七分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七分钟正是一个火星探测器任务中最惊险的部分。
航天专家、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指出,从地球传信号到着陆器要10多分钟,远大于7分钟的着陆时间。这就意味着降落全程的所有动作都需要着陆器自己完成,这对软件和硬件要求极高。同时探测器的防热措施是否可靠?降落伞、气囊和缓冲火箭等能否按程序工作?其中有一个步骤出问题,整个任务都会功亏一篑。在此次“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前,曾有专家表示,世界上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中,能够安全度过这7分钟的仅有9次。(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里的画面。新华社发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