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近日,温榆河公园里多了一片“菜园”。别小看这片6000平方米的菜园,这是北京首次尝试在公园里“种菜”。“茼蒿也能开花啊?以前只知它是涮肉的"必备菜"!”望着园子里一大片金黄色的茼蒿花,不少游客好奇地议论着。(5月17日《北京青年报》)
“不准在公园的空地种菜”曾是许多地方的城市管理禁令,如今北京市率先尝试在公园里“种菜”,显然是对过往惯式陈规的颠覆性打破。相较于公园绿地的单纯养花种草,“公园种菜”模式不仅带来绿地使用的经济附加值提升,同时也丝毫不逊人们观花看景、赏心悦目的休闲体验。如此一举两得的双赢创意不仅值得点赞,而且可以复制。
在人们的过往认知里,“城市”和“农业”似乎是毫不相干和相互隔膜的两个概念。若要欣赏到多彩诱人的田园风光,实地认知登上日常餐桌的瓜果蔬菜,就得车马劳顿、走出城市、远赴农田。可如今在城市公园里辟出了一方“菜园”绿地,人们便可在游园休闲之余,近距离观赏到五颜六色的不同季节蔬菜。这无疑是把在农村可以看到的田园景色“移植”到了城市,让市民真切感受到身边的“观光型菜园”的全新涵义。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机向前来观赏的孩子们进行农业知识教育。比如解读各类季节性蔬菜的质地特性、营养成分、种植要求及加工方法等;介绍种菜人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灭虫等管理过程,让孩子们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动辛苦与收获快乐,并进而引导其懂得和践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道理与美德。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园种菜”也不失为对孩子们进行农业知识传播和劳动辛苦教育的实践基地。
当然,公园毕竟不同于一般农田,“公园种菜”还需以保持公园特色、服务市民游玩为前提。也就是说,以赏景添色为主、种菜食用为辅。透过北京市由此总结出来的“菜园宝典”,“公园种菜”需把握好三个关键节点:一是“成活”关。菜蔬不同于花草,为保证其具有观赏价值的成活率,其播种、出苗和长大过程就得在大棚中度过,待“炼”苗后再移栽到公园菜地;二是“换茬”关。“城市菜园”要的是“景儿”,只有实施应季菜“换茬”,才能让游客“常赏常新”;三是“防盗”关。花草只能看,蔬菜则可以吃,为确保景致不受损,就得加强管理,防止“偷菜”。
围观“公园种菜”,其实质当为在确保赏景功能不变前提下提升经济与教育附加值。这种绿地种植模式创新,同样可以复制到小区空地和公共道路绿化带。当然,推广“种菜”绿化,还需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不能沦为“一刀切”和功利化。同时,还要管理好公园蔬菜的用途与收益。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生产需求持续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兴动能培育壮大,国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