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宫城、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掘以来,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不断改写着中国之最,也刷新着考古和历史学者的认知。
半世纪发掘揭开“真容”
出河南偃师城区往南,沿洛河向西不远,就是二里头村。“多数考古大发现出于偶然,比如秦始皇陵、郑州商城,但偃师二里头是个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
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调查“夏墟”时,在偃师二里头村的麦田里看到随处可见的陶片,且遗址颇为广大,他推测这里可能有一处古代都邑的遗址。随后,考古队进驻二里头村。几十年来,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这块3500多年前的无字地书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和破译,并屡有重大发现。
听到有位老乡抱怨地里的麦子一直长不好,考古队推测这很可能是沉埋地下的大型基址夯土引起渗水不畅导致的,结果钻探后发现了宫殿区北边的大道。随后,考古队追探出“井”字形大道,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大路最宽处近20米,相当于现代公路四车道。
一系列新发现逐渐揭开了这座3500多年前的大型都邑的面貌——中心区是坐南朝北、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群,由宫城城墙围起,虽然面积只有明清紫禁城的1/7,却是后世中国古代宫城的鼻祖;四周是“井”字形大路,宫殿院内地下埋有一节一节陶质水管组装连接起来的下水道系统;北面是祭祀区,南边有一个被墙垣围起、由重兵把守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里面有中国最早的铸造青铜礼器的作坊和生产绿松石器的作坊。
为夏代存在提供物证
在很多人眼中,“夏商周”是个固定搭配。实际上,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但夏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则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里头遗址为夏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物证,没有二里头,我国夏商周的年代框架就拿不出来。”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学界认识趋同,二里头为夏代中晚期都城所在地成为倾向性结论。”
“二里头遗址是探索中国最早的王朝文明——夏商文明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说,在这里,我们初步探明了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都邑,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宫城,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目前仅发掘了1%多一点。”许宏说,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当时历史状况的文字材料,所以二里头的王朝归属问题仍旧是待解之谜。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赵鹏飞/文)
新闻推荐
这是在《福建土楼》特种邮票发行现场拍摄的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5月19日摄)。当日,中国邮政发行《福建土楼》特种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