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许倬云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
□ 王雪娟 (龙岗区平冈中学)
凝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未来。中国文化与其它文明从来不是各自存在的个体。只有清楚我们的文化来路,在对照与参考中看到自身的独特之处,也认识自身文化的不足,在自信之中有自省,取长补短,方能生生不息。
继木心《文学回忆录》之后,许倬云的《万古江河》是这几年第二本让我惊叹作者渊博和拥有内化之后超强输出能力的著作。
这是一部历史著作。用司马迁欲成《史记》的那几句话来形容它亦十分贴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本书一改史书作品多以朝代更迭为纲的编写方式,而是以文化发展为主线,将章节推演开去。从地理到农业,从群居到城市,从日常生活到文化生活,一层一层,一脉一枝,用高度概括的文字交代得清清楚楚。如同一只“上帝之眼”,俯视人类繁衍生息、迁徙扩张、繁华覆灭的种种,揭示历史这盘大棋的开局、铺垫、走势的同时,勾勒出其内在关联的线条。很少引述,不掉书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路在闲聊叙话中,被从容道来。
书名为“万古江河”,以江河为喻,拟写文化走势。序言中一段文字相当精彩:大江东流,奔腾叫啸,两岸峰高及天,神女雾掩,巫峡云遮,藤萝垂碧,滩险水急。江水又东,出峡之势,直泻千里,奔入湖广丘陵湖泊,于是浩荡奔放,始成大器。江水又东,更有雍容广大的气象:星沉平野,月上东山,远树近山,江渚沙洲,美不胜收。自此东下,江水浩瀚,日月出入其中,隔岸但见山影。过了南京,遂与海通,广陵夜潮,石城汐止。江海相拒相迎,进退之间,或则江水积淀成洲,拦江截流;或则江流冲刷,裂岸崩石,终于大江倾泻入海……中国文化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这一大海即是世界各处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
这段文字之美,与中国文学意境交融之深,所喻指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之繁复、汪洋、雄厚,笔力之壮阔深远让人不忍释卷,一读再读。
作者也点明本书宗旨,即书写“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故事,及对于这一过程的解释”,并列有专节,“比较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定现象”,以求认识“历史的共相”和“自己的殊相”。纵横交错之间,中华历史平常百姓的衣食住行展卷可见,中华文化的未来走势愿景明晰。
读罢此书,也让人对作者心存好奇。怎样的学者能有如此深厚底蕴?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论断,都需要大量的考证作为支撑;能成一家之言,更非数年之功可以实现。找了些访谈来看,尤其看了《十三邀》对许老先生的专访,深受感动。对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深沉的家国情怀、对当代知识分子的期待,在对话中一一展现。
凝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未来。中国文化与其它文明从来不是各自存在的个体。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命运的走势在今时今刻已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万古江河,吸纳细流,彼此相融,汇入大海。只有清楚我们的文化来路,在对照与参考中看到自身的独特之处,也认识自身文化的不足,在自信之中有自省,取长补短,方能生生不息。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石家庄5月20日电记者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政府获悉,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批准,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