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卢浮宫观赏《蒙娜丽莎》。
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
埃及国家博物馆。
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遭受了严重的冲击,近九成的博物馆临时闭馆,有的或将永久关闭。
5月18日为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观众造访博物馆受限等新情况下,如何依托新技术手段突破时空之限,成为全球博物馆的待解之题。世界四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纷纷通过“云观展”等形式,探究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未来。
疫情冲击
博物馆遇历史性“严冬”
新冠肺炎疫情骤然间席卷全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处于这些变化中的博物馆也不例外。国际博协及其他国际组织进行的调研结果表明:博物馆和博物馆专业的形势是严峻的,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都会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影响。作为历史文化产业代表的博物馆迎来历史性经济“严冬”。
国际博协2020年5月发表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世界各地约95%的博物馆被迫关闭,以保障工作人员和游客的安全,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经济、社会、文化影响。
为收集进一步的信息和额外的数据,2020年9月7日国际博协推出了第二次全球调查。这份报告分析了来自博物馆和博物馆专家的近900份回复,分布于五大洲,收集时间为2020年9月7日至10月18日。必须强调的是,在调查结束后不久,欧洲开始经历第二波全面封锁。
与2020年4月相比,2020年9-10月各地博物馆的情况更复杂:欧洲和亚洲的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开放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大多数关闭,其他地区情况是混合的。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再次恢复了在现场的工作,但在家工作仍然被广泛地允许或强制执行,特别是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北美洲和太平洋等地区。
约14%的调查对象表示,部分员工被解雇或休假。另外16.2%调查对象表示,在疫情期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在2020年2月到9月之间被解雇或休假,在10.6%的调查对象中这一数字上升到一半。
同样,由于疫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可能不得不减少资源和活动。30.9%的博物馆将裁减他们的固定员工;其中自由从业者和临时合同的比例将上升到46.1%。尽管调查对象看起来对展览(62.4%)和公共项目(67.4%)减少的担忧比今年4月的数据(82.6%)少,但这数据仍然令人不安。受访者中,认为所在博物馆将永久关闭的比例从12.8%下降到6.1%,但超过50%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的机构将不得不减少营业时间。
数据显示,在亚洲、阿拉伯国家和拉丁美洲仍然显示出不同地区的显著差异,尤其在缺乏新兴的、充足数量的博物馆的结构脆弱的地区有更为显著的影响。在第二次调查中,美洲和加勒比似乎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总的来说,博物馆的保安程序和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封锁:大约80%的调查对象表示,这些措施得到了维持,至少10%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的博物馆自4月以来已将这些措施增加到足以帮助他们应对疫情。然而,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阿拉伯国家15-20%的调查对象认为这些措施不够充分。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关于疫情期间10.4万家博物馆现状的临时评估报告。报告以87个会员国在今年3月开展的在线调查所得数据为基础,结果显示,全球博物馆在疫情暴发一年之后依然十分脆弱。2020年,各博物馆平均闭馆155天。自2021年初以来,许多博物馆不得不再次关闭,这使得参观人数与2019年相比平均下降70%,收入减少40%-60%。
博物馆日
部分博物馆开门迎客
随着各国防疫政策的推进和疫情得到部分控制,一些博物馆进入“重启”时间,通过推动新展、举办活动等多种形式吸引游客,寻求复苏。只要做好疫情防护,在国际博物馆日观众也可以亲临品鉴。
5月17日,英国的博物馆、画廊和其他艺术空间已开始重新开放。大英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厅也都已开放,从举世闻名的埃及木乃伊、萨顿胡的珍宝到伊斯兰世界的精彩收藏等均得以与观众重新见面。
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的国家美术馆5月17日在连续闭馆152天后重新向公众开放。作为英格兰地区这轮解封后首批重开的博物馆之一,国家美术馆按照政府相关防疫规定做出调整,确保参观者安全。参观者提前网上预订入场时段;馆内设计了3条单向参观路线,要求参观者保持两米间距,避免聚集;馆内增设免洗消毒液等装置,增加卫生间等场所清洁频次。
大英博物馆也于5月17日重新开门迎客。工作人员介绍说,如今博物馆每天分多个时段开放,每个时段仅允许100人入场。虽然近期的参观时段都已预订一空,但参观人数也远低于疫情前的平均每天2万人。
重开后的博物馆观众数量大幅减少,这对于许多博物馆,尤其是小型私立博物馆而言,意味着门票收入、纪念品销售大幅下滑,从而带来运营问题。即便对于大英博物馆这样的国立大型博物馆而言,国际游客的长期缺失也让博物馆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英国利物浦世界博物馆5月18日重新开放。这家博物馆过去一年只开放了100天,但负责人安妮·费伊对未来依然乐观。“去年博物馆重开期间,访客的积极反馈给了我们极大信心,100天内参观人次就达到了10万。我知道,人们总会回来。”她说。开放于1853年的利物浦世界博物馆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火中烧毁又得以重建。费伊认为,无论是战争还是疫情,都不会压垮象征人类文明与创造力的博物馆。“我们经历过跌宕起伏,经历过浴火重生。我们仍将在这里,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提供藏品给公众观赏,给人们留下难忘的经历。”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也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民众参观。除了免费开放外,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还从5月18日开始迎来“雕塑周”,分别展览意大利伊特鲁里亚青铜雕塑、古董雕塑等不同主体的雕塑展。此外,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还计划举行夏季音乐节,届时将邀请30岁以下的年轻音乐人在博物馆演奏古典音乐,提高民众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
纳米比亚国家博物馆此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关闭,如今已经重新开门迎客。纳米比亚国家博物馆是纳米比亚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疫情下,重新接待游客的博物馆实施了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限制人数等防疫措施。
5月14日,雅典卫城博物馆重新向公众开放。此前该博物馆为它收藏的10557件文物制作了27755条数字档案,包括图片、详细的文物描述在内,某些文物还附有视频;博物馆为500多件主要展品拍摄了多角度的照片,还有60多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接受了3D扫描,并已上传至数字雅典博物馆。
此外,埃及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等也都在此次国际博物馆日开门迎客。
科技加持
博物馆“云上”重新构想未来
国际博协日前发布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及海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共同探讨在世界范围内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面向未来应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长期闭馆以及由此带来的参观人数和收入的急剧下降对整个博物馆行业都产生了影响。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之下,多个博物馆推出“云展览”,以特殊的方式,使观众获得别样的观展体验。
卢浮宫方面今年3月份表示,已将其藏品中的近半即百万件物品在线上免费提供给公众参观。作为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已在线上建立了一个包含48万件藏品的新数据库。卢浮宫博物馆馆长马丁内斯称之为“已经准备了好几年的步骤,旨在为广大公众和研究人员提供服务。”此外,卢浮宫还利用闭馆的时间来增加数字产品,2020年在线订户的数量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00万,增至930万,而官网点击量也激增,达到2100万次。
大都会博物馆也开设了线上参观途径,通过社交媒体频道和“大都会360°项目”、“在家探索博物馆”、语音导览等线上参观系统,为更多的人分享馆内的精彩展品。
疫情之下,大英博物馆也做出了“创造性”的反应,与英国250多家博物馆合作,通过线上巡回展览以及分享专业知识等形式,探索来自英国各地博物馆的亮点,与观众互动。此外,点击大英博物馆官网的线上展览链接,观众还可以通过“线上拼图”等形式获得特殊的参展体验。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是俄罗斯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前往圣彼得堡旅行的“打卡”胜地。自遭遇新冠疫情之后,该馆曾一度暂停开放。但随着俄罗斯疫情缓解,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恢复开放,并在网站推出了在线游览活动,访客可通过网络发布的全景照片,身临其境地观赏展品。
除了“云展览”揽客,拍卖或出售收藏品也是部分博物馆的应对之策。
疫情期间,希腊政府为遏制新冠病毒疫情而令雅典贝纳基博物馆部分关闭的政策,导致该博物馆每月收入减少40万欧元,濒临破产。为了应对危机,贝纳基博物馆筹款与发展部于2020年11月30日至12月7日组织艺术品在线拍卖。所有网上拍卖的艺术品,或是此前在博物馆展出过的展品,或是募集捐赠而来的。
美国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曾在去年十月宣布计划卖掉馆藏的三件作品来募集6500万美元资金,其中包括安迪·沃霍尔在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基础上发挥创作的《六十幅最后的晚餐》。遭到国内民众反对。有计划拍卖或者出售馆藏品的还有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受疫情影响,部分博物馆受疫情影响,取消各种活动,商店关门,收入远不足以支撑运行,三分之一的员工不得不暂停雇佣合同。博物馆管理人员说,为了让博物馆坚持下去,他们不得不向与博物馆有过联系的艺术家们募捐艺术品,进行在线拍卖。目前,已经有超过150名艺术家响应,并提交了260多件作品,以绘画、雕塑和摄影照片居多。这些拍卖作品的价格从50欧元到5万欧元不等。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博物馆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危”中蕴“机”,从另一个角度看,防疫安全、时间与空间的多重限制却催生了创新手段,激发出创造潜力,古老的博物馆正在新的文化体验和传播形式的助力之下,重新构想未来。
■延伸阅读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是怎么选出来的?
全世界很多博物馆都有一两件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藏品,是人们参观博物馆必看的展品。藏品成为“镇馆之宝”,最重要的是公众对它的认可。
法国卢浮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荷兰国家博物馆伦勃朗的《夜巡》,荷兰海牙皇家美术馆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德国柏林新博物馆中《埃及王后纳芙蒂蒂的头像》,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世界上最大的霸王龙骨骼,菲律宾自然历史博物馆里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的鳄鱼标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商代的后母戊方鼎,湖北省博物馆的战国曾侯乙青铜编钟,湖南省博物馆的汉代马王堆T形帛画,都是公认的镇馆之宝。
也有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样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机构,大英博物馆这样世界上最早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博物馆,虽然藏品数量巨多,很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说不出哪件藏品是代表该馆的镇馆之宝。因此,镇馆之宝只是民间的说法,很难确定统一的标准。
从一座博物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藏品中找出一件镇馆之宝,是有相当难度的。其一难在达成共识,其二难在是否能够“镇得住”。达成共识是最难的,镇得住与镇不住只是相对而言。
所谓“镇馆之宝”,必须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稀缺性、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必须能够表现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如最大、最小;最高、最矮;最长、最短;最重、最轻;等等。
唯一性是比较容易确认镇馆之宝的标准之一,比如在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最大的恐龙、最大的鳄鱼,等等,都是同类藏品或其他博物馆难以企及的。独特性是镇馆之宝的基本要求,稀缺性往往表现在材质方面,重要性往往关联着历史和艺术的学术性。不可替代性是佐证历史或说明艺术成就重要性的重要证据。
艺术博物馆收藏着灿若繁星的历代画家作品,能够成为镇馆之宝的那一定是最为突出的。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尽管它没有《最后的晚餐》那样巨大的幅面,也没有严密而复杂的内在结构以及经典的题材内容,可是,如果没有《蒙娜丽莎》,达·芬奇会黯然失色,卢浮宫也辉煌不再。仅仅是《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就有无数专家研究和阐释过,还有蒙娜·丽莎的身世、达·芬奇密码,都是达·芬奇的其他作品所没有的。
由此可见,围绕着镇馆之宝,通常都有一些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和传世过程,它们自身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而研究的新发现又更加丰富了镇馆之宝的内容。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基本上是固定在某个位置不能移动的,也有相应的国家法律规定它们不能出国、不能出馆。如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中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中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都是钉在墙上的,什么时候去看都在那里。
10~11版资料来源:新华网、中新网、央视新闻、中青网、环球网
新闻推荐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展览。新华社发据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