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维兵
2021年5月22日,一个令人悲伤的周六。“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开后,众多网友纷纷在朋友圈、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平台深切缅怀这位让中华儿女吃饱吃好的长者,“山河同悲、先生千古,您是真正的英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缅怀,致敬!”……5月22日的微信朋友圈,“满屏都是袁爷爷”。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之所以牵动人心,在于他用一粒种子,解决了我们的饥饿问题。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与农业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让很多人吃饱了饭,结束了忍饥挨饿的日子,他是共和国的脊梁,人民的功臣。
完全可以说,我们每餐食用的每一粒饭粒,都饱含着袁隆平先生的心血。所以,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珍惜粮食就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仍有少数人不珍惜粮食,不爱惜食品,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前段时间,某选秀节目的粉丝为“打投”偶像,将买来的某品牌牛奶大量拆开直接倒入沟渠。视频曝光后,引发舆论强烈批评。要知道,虽然现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已无缺衣少粮的人,但从世界范围看,还有很多人挣扎在贫困和饥饿线上,从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而言,这部分人亟需得到我们的帮助。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道德良知。杜绝食品浪费,既需要刚性约束,也需要个人自觉。在刚性约束方面,除了继续重拳整治公务接待领域的浪费、扎实开展全民“光盘行动”外,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向浪费行为亮出法治之剑。对于普通百姓,要从道德层面上加以引导和约束,在外就餐或宴请客人时,适量点菜,理性消费,如果剩余饭菜比较多,要主动打包。在家里做饭做菜时,要吃多少做多少,尽量不浪费。对于“牛奶倒沟里”之类的浪费行为,除了道德谴责,更需用法律手段依法严惩。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党和国家已多次吹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角,是倡导,更是警醒。节约,需要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家里的餐桌做起,重拾厉行节约的光荣传统,把反对浪费作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节俭的良好氛围,就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
新闻推荐
《康震古诗词81课》康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说到古诗词,绝大多数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唐诗宋词”的说法。如何理解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