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金宇澄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
上贝(书评人)
金宇澄非虚构力作、被誉为“《繁花》前传”的《回望》在今年3月出版了精装修订版。除了更换装帧封面,这次的修订版新增了数万字父亲笔记,附录还有折页大事年表,及透析金宇澄写作观的对话集。
《回望》对金宇澄而言意义重大——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看到了父亲给友人的信件,内里反复被日军刑审的描述画面感强烈,让他产生了写作冲动。父亲去世对金宇澄母亲打击很大,后来金宇澄请不愿出门的她整理老照片相册细节,金母废寝忘食在半年内做了两大本剪贴,后来这都成了《回望》的素材——大量家族照片、书信、父亲笔记。
金父是家道中落的江南子弟、地下情报工作者,蹲过日本人和国民党的监狱;金母是银楼家的千金小姐,复旦大学毕业,进步青年。两人的遭遇其实极具戏剧性,但《回望》中展现的父母人生,“放弃心理层面的幽冥”,更多的是呈现事实。
金宇澄认为,记录产生了想象空间、保存了时代细节。金宇澄提“上海”,屡用“海上冰山”一词,他的方式是,只写他看得到的部分,给读者更多的理解和想象的留白。他借鉴了《安持人物琐忆》、李伯元《南亭笔记》那种毛茸茸的场景和要言不烦、戛然而止的传统写法。“让读者感受吧,不解释、不自作聪明,记录毛茸茸的现场”。
《回望》全书四章中,不同时间的视角,不同来源的材料,内容和细节间皆相互对照,有补充、引证,甚至有冲突,这些不一致之处,被作者刻意保留下来,是非虚构的写作的某种特殊意味。
可以说,《回望》是一纸家族回忆录,一记近代史的私人注脚。《回望》采用三种不同的叙事方法,聚焦黎里、上海两地,记录了中国隐秘跌宕的半世纪时光之变。如金宇澄所言:“最特别的内容,只能用平静的调子收拾。记忆鲜活,也随风而逝,如果平静回望,留下一些起码的样本,还有意义。”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为持续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24日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