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萧易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版
□ 郑渝川(自由撰稿人)
2001年2月,成都西郊的金沙村发掘出了铜器、象牙、玉器和金器等大量文物,之后在出土地基础上建起了金沙遗址博物馆。而这也成为了武侯祠、宽窄巷子、杜甫草堂、都江堰、青城山之外,外地游客到访成都的必去景点之一。
金沙遗址出土的诸多文物,包括被专家认为代表古蜀国王杜宇形象的金面具、金冠带、蛙形金箔饰,以及日后成为成都市标的太阳神鸟金饰。太阳神鸟金饰的含金量超过94%,其加工过程至少采用了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这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古蜀国的文明发展水平。这枚金饰很可能是蜀王杜宇举行盛大祭祀典礼所用。
《寻蜀记》向读者介绍指出,太阳神鸟金饰展现了古蜀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内层是寓意为旋转火球的图形,而外层等距离分布着四只飞鸟。太阳神鸟金饰等文物表明,古蜀文明存在对太阳的崇拜,并因此发展出一整套文化、政治、宗教信仰体系。崇拜太阳,将太阳视为赋予世间万物力量的神祗,认为其具有超自然力量,依靠神鸟飞行实现。书中还指出,与太阳神鸟一起出土的还有几个动物型金箔,形似蟾蜍,象征着金沙人对月亮的崇拜。
金沙遗址的发现丰富了中国文明史。书中指出,殷墟博物馆以及中国商代之前的文明遗址的出土文物,极少出土金器,而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显示了古蜀国将黄金作为重要的文明象征,还发展出太阳崇拜,这证明古蜀先民具有极强的创造力。成都将太阳神鸟而不是其他巴蜀古文明符号作为市标,有助于显现其独特之处。更重要的是,这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本书开篇首先谈到了宝墩文化。其实,距今4500-3700年,宝墩文化就发展出了后来由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传延的文化特征。作者指出,宝墩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具有的地位,与黄河流域至少是相当的。
《寻蜀记》展现了巴蜀地区四千多年以来的文明发展痕迹,将作者多年来多次实地踏访与中外考古学界在巴蜀各地的考古发现结合起来,呈现给读者一部极具可读性的巴蜀古文明“导读”“导游”录。作者将对史料、考古发现与民间传说的融汇与提炼,转化为流畅而颇具趣味性的文章,让笔者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也沉浸其中,不禁拍案叫绝,由此可见作者的功力所在。
新闻推荐
□罗志华如果你走路时脚后跟被人撞了下,会作何反应?大部分人都会拉好鞋继续赶路吧?如果真的被弄痛,最多揉几下。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