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与新冠疫苗有关的最新数据在网上引发关注。
28日,中国疾控中心首次发布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4月3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65亿剂次,报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31434例,报告发生率为11.86/10万剂次。
一直以来,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史上最快诞生的一种新型疫苗,人们对它的了解有限,产生疑虑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与此同时,网上也出现了各种有关疫苗不良反应的传言,加剧了一些人对接种疫苗的抵触情绪。
这个时候,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等于是为大家派发了一颗“定心丸”。在报告的31434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一般反应26078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82.96%。其中头晕、乏力或恶心等主观症状约40%,发热及局部红肿、硬结等有客观观量指标的中、重度症状相对较少,上述症状多为一过性,适当休息后可自行消退。
而人们格外在意的严重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07/10万剂次,发生概率在极其罕见(低于万分之一)的范围以内,其发生率比流感疫苗还要低。
随着数以亿计的民众陆续接种新冠疫苗,公布不良反应数据有助于消除公众的顾虑,提高国内乃至全球的中国疫苗接种意愿。
公开不良反应数据让人看到了国产疫苗的安全性,看到了我国抗疫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让人看到,信息透明也是一种“防疫针”。它通过与民众形成良性互动,可以廓清迷雾,从而给民众带来更多的信任感。反之,如果没有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和详细披露,就可能会导致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抗疫道阻且长。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疫情防控中的自信、开放与透明,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实现权威信息的充分供应,我们就会在每一个抗疫的日子里享有更多的从容与理性。
晶报APP 5月29日 15:36发
新闻推荐
昨晚在江苏苏州举行的世预赛四十强赛,面对关岛队的“铁桶阵”,在海外不断自我的“升级”的武磊成了为国足捅破窗户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