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演讲》陈力川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4月版
□ 林颐 (书评人)
《给孩子的演讲》由北大学者陈力川负责选编,包括古今中外32篇演讲,分为科学篇、思想篇、教育篇、社会篇、中国篇、劝导篇六个部分,附配作者简介、背景及其影响力,有助普及和理解。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演讲就在国家运行、社会思潮中扮演重要角色。好的政治家、思想家必定是好的演说家,以杰出的口才与精彩的论辩获取人民支持。书中选取的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就是典型例子,《为诗人阿尔基亚辩护(节选)》既从法律角度论证了他对公民权的看法,又从文学角度说明诗歌创作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岁月流转,风采犹存。
好的演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呈现了最具魔力的、生成变化的、丰饶且有力的语言魅力。布鲁诺说:“在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卓别林说:“要为自由而战。”在至暗的时刻,丘吉尔唤起了英国民众“永不屈服”的决心。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想,让自由之声响彻……”好的演讲激情四射,召唤追随者。演说者的表达与体悟可以抵达深远的精神领域,穿透人与人的壁垒。
好的演讲也可以是宁静、徐缓的,像小溪淌过,卷起些许涟漪。乔布斯、奥巴马的演讲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他们的渴望、追求和理想。同时,我们要谨记爱因斯坦所说的,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的庸俗理想。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妥耶夫斯基在普希金雕像揭幕仪式上所作的演讲,揭示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追求所向。福克纳说:“我愿意属于的流派是人道主义流派。”加缪说,作家的立场是与被压迫者站在一起,共同承载不幸和希望。布罗茨基提醒人们注意以善的面目所伪装的恶。这些演讲传递着文学的使命,涵养我们的灵魂,促使我们走向更高级、更完善、更自由也更自我的境界。
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教育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演讲实际上担负着启蒙大众的职能。在现代社会,演讲仍然是有力的武器,是弱者反抗的标枪。贝蒂·弗里丹和吉赛尔·阿里米为女性的权利辩护,大力推动了司法改革,她们的演讲成为20世纪女性运动的纲领。
本书的受众主要是孩子,所以选取了很多侧重教育或是在学校发布的演讲。柏格森探讨“精神的礼貌”“心灵的礼貌”,我想,在当下这个情绪泛滥的互联网时代,所有人都应该温习这篇文章。我们也需要重新体会蔡元培、章太炎、泰戈尔等人当年寄予中国青少年的殷殷期望。是否还记得,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的“以三事为诸君告”: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是否还记得,李大钊所呼吁的:我们的理想,是在创造一个“少年中国”。这些演讲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性,学校、社会、家长鼎力合作,希望我们的少年成长为栋梁。而需要补充的前提是,大人们首先应该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演讲不只是口头的语言,最好的演讲是我们行动的语言。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3日说,美国监听盟友“不可接受”,监听全球更不可容忍。美国应当立即停止大规模、无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