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云水
高考语文甫一结束,各地作文题照例成了焦点。全国甲卷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全国乙卷“论理想与家国情怀”,全国新高考卷Ⅰ“论体育之效”,北京卷“论生逢其时”,上海卷“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浙江卷“谈把得与失看成终点、起点还是过程”……
从各地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题目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均具有社会正能量导向性,完全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拿新高考卷Ⅰ“论体育之效”作文题来说,对于今天我们的体育工作改革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就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之林,核心是有一个强健的民族体魄。德智皆寄于体,没有体育,没有好的体魄,没有根深蒂固的民族底蕴,德智便无从发展。国人的意识素质便也无法真正意义上得到提高,再伟大的中国梦也只是纸上空谈!
诞生于1917年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倡导的是一种历史的清醒,青年毛泽东写此文是要用体育“救国救民”,如今我们则要用体育“富国强民”。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作为首要任务,对传统的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增强国民体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然而在信息化时代,许多青少年习惯于“动动鼠标,周游世界”,他们头脑聪明,但体格状况令人担忧。而且有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不关注小孩体与德的培养,追求的是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小小年纪就送去各类培训班学美术、弹钢琴、学英语等。如此一来,就出现了很多青少年“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喘,涉水则脚痉”。身体不够强壮,意志不够坚强,精力也不堪重负,自然谈不上德智体全面发展,这种状况亟需改变。
当前,全民健身已成为新潮流。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努力建设“健康中国”。在体育产业、体育事业备受关注的今天,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面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教育应“三育并重”,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让体育精神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成都6月10日电(记者吴晓颖)“我知道我得罪了很多人,但我从没得罪过纪委书记这个称号。”这句话出自王瑛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