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航天将按照国家对航天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重点提升航天科技创新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积极开展更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包括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实施火星取样返回任务等。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在6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航天“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规划。
一是,继续实施重大科技工程,提升航天综合实力。许洪亮介绍,将重点推进行星探测、月球探测、载人航天、重型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国家卫星互联网等重大工程。
“其中,在大家最关心的行星探测方面,2025年前后,将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实现近地小行星绕飞探测、附着和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任务;还将实施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任务。”许洪亮说。
二是,不断增强卫星应用服务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许洪亮说,“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继续按照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完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和配套地面设施,提升卫星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的服务能力。
三是,扩大航天合作交流,增进人类共同福祉。许洪亮说,中国将继续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积极与各国开展航天领域的交流合作。
许洪亮表示,中国的行星探测工程,统筹考虑工程技术发展和热点科学问题研究的需要,明确在2030年前,以火星探测为重点和主线,按照“一步实现绕着巡、二步完成取样回”的路线进行。
★相关链接
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我国航天发展史上6个首次
在天问一号一步实现“绕、着、巡”的目标圆满实现,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际,国家航天局6月12日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许洪亮表示,天问一号任务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许洪亮说,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6个首次,一是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二是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三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四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五是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六是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
“在世界航天史上,天问一号不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而且首次成功实现了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许洪亮说。
许洪亮表示,天问一号任务成功是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八年来团结拼搏、不懈努力的重要成果。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起点高、难度大、挑战多,从论证阶段开始,就面临环境新、距离远、时延大、环节多等诸多难题。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火星的着陆下降过程是我们此次任务风险最高的环节,这个环节中我们要面对不熟悉而且多变的火星大气环境,还要自主完成十几项关键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环节环环相扣。
“一次实现"绕、着、巡",可喜可贺。但是我们毕竟是第一次去,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成功了多次的国家相比,我们怎么可能没有差距呢?所以越是在成功的时候,我们越要正视自己的水平。”发布会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向记者表示:“我们还要不断地去续写我们行星探测的新高度,我们要确保每次的成功。我们时刻在跟自己比,每次都有进步,保持定力,积小成为大成。”
(新华社)
新闻推荐
这所高校的毕业生缘何“热衷”到西部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生就业观察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与油共进。据统计,该校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