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清江
6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发文,要求从即日起,暂停山地越野、戈壁穿越、翼装飞行、超长距离跑等管理责任不清、规则不完善、安全防护标准不明确的新兴高危体育赛事活动。尽管相关赛事已经停止,但民间自发形成的以登山、徒步、攀岩、野外探险等项目为代表的户外极限运动并未因此受限。户外探险引发救援费用谁来埋单,专家建议立法明确有偿救援规范“驴友”任性脚步。(6月15日《法治日报》)
“有偿救援”的争论由来已久,即便四川、陕西、安徽等一些地方尝试有偿救援,争议依然无法消弭。其实,是否需要“有偿救援”制度,更应着眼于公民遇险时,如何规制公民权利与民事责任、公共责任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之间平衡,确保公民普遍权利保障的均等性,而非仅仅只是出于减轻救援负担和惩戒公民一些冒险任性的行为,特别是不能限于“驴友”旅游。
公共救援并不宜大包大揽,被当成没有底线的公共福利供给,而忽略了公民个体行为的责任。事实上,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规范和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前提,在遵循救援人道主义至上时,并不意味着个体行为因素可以不加考量,否则很难说就是公平。
比如,明知有风险并且是法律禁止的行为遇险导致的险责,与遭遇意外、灾难以及从事正常职业活动,应当是有所区别的。基于人道主义原则,给予必须平等的救助是公共政府必须兜底的责任,但是个体针对行为的民事责任则需要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对于“有偿救援”的探讨并不止于旅游救援领域,而应立足于公共应急管理制度的完善,从权利与责任的角度,找到公共救援责任、个人行为责任、机构安全保障责任之间清晰的界线,确立起既保障各方权利,又约束各方责任的制度体系,成为实务的共同遵循。对此,恐怕更需要的还是如何凝聚更大的法律共识,加强顶层设计,从个人求助救援的权利与义务上予以细化明确。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记者16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6月11日至6月15日,为期5天的全国铁路端午小长假运输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