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探望刘昌善郭卫江夫妻俩。
在原惠州学院丰湖校区教工宿舍楼里,住着刘昌善与郭卫江夫妻两人,他们每天都会外出散步、买菜做饭,和很多老夫妻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有那么一些不一样,那就是坐在轮椅上的郭卫江不仅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而且意识已经模糊,认不得人也不能说话。
自从1999年郭卫江罹患恶性肿瘤后,刘昌善就担负起了妻子的日常起居护理工作,19年如一日。在6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刘昌善从不言弃,一直守护着曾被医生断定只能活一两年的妻子,直到今天。“曾经我们一起同甘共苦,她生病我替不了她,就只能这样补偿她曾经陪我受的苦。”刘昌善说。
全力照顾妻子,每晚多次帮妻子翻身
1967年,刘昌善与郭卫江在家乡清远结婚,育有一女。为了生计,刘昌善长期在建筑工地、工厂打散工,妻子则帮别人做家政,贴补家用。尽管生活清苦,但一家人过得很开心。随着女儿考上大学,家里建好了房子,日子有了转机之时,厄运却随之而来。
1999年,郭卫江的左脑被查出恶性肿瘤,虽然后来成功切除了肿瘤,但也导致她左额顶骨部分缺失,大脑神经受损,影响身体机能。术后,除了左手能稍稍抬起,身体其他部位不能动弹,就连说话也十分困难。医生告知刘昌善,他妻子的生命可能只剩下一两年。
面对家庭的巨变,刘昌善一力承担下来,开始倾力照顾妻子。每天帮妻子擦身,打理妻子的大小便,做饭并喂妻子吃饭。为了不让妻子长褥疮,他每天晚上要起来很多次,帮她翻身;为了防止妻子的腿脚萎缩,他经常帮她按摩、泡脚。
精心照料并没有让妻子的病情有所好转,随着脑部的逐渐萎缩,妻子的意识越来越模糊,不仅丧失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连熟悉的人都不认得了。但即使这样,刘昌善还是会不停地和妻子说话,偶尔妻子说出一两个字,他都会和她大拇指对大拇指,夸她“做得好”。
因为意识模糊,妻子已经不知道饿和饱;因为脸部控制能力弱,吃饭的时候,饭汁、口水常常会从嘴角流下来;更困难的是因为咀嚼、吞咽功能减弱,吃饭都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刘昌善需要先把饭菜嚼烂了再喂给妻子,而且边喂还要边哄着她吞,防止妻子吃进嘴里的食物没有及时吞咽,导致吸入性肺炎。饭后,刘昌善还要帮妻子刷牙,将其口中剩余的食物刷出来。一顿饭下来,经常需要耗费四五十分钟。长期要咀嚼两人的食物,让今年76岁的刘昌善牙齿损坏严重,现在即使是米饭对他来说都嚼得有些困难。
感恩他人帮助,几年前已填写器官捐献志愿书
女儿女婿虽然同住在惠州,但平时工作忙,刘昌善不忍心让他们周末也没得休息,同时也担心他们没经验,照顾得不细致,不愿意让他们插手妻子的护理工作。
最重要的是,随着几十年的朝夕陪伴,和生病10多年来的不离不弃,妻子对刘昌善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只要刘昌善在旁边,郭卫江就会乖乖地坐在旁边。当旁人与刘昌善谈及照顾的辛苦或抹眼泪时,她也会嚎啕大哭。但即使这样,只要刘昌善给予安抚,她就会乖乖听话。“她就像我的小宝宝。”谈到妻子的依赖,刘昌善笑了笑。
随着年龄的增大,刘昌善身体越来越差,自己也患上心脏病、脊椎病等,照顾妻子变得非常吃力。“一旦我走了,谁来照顾她?”每每想到生死,他都忍不住红了眼睛。怕自己倒下,他随身携带紧急救心丸,每天尽自己所能,让妻子生活得更舒适一些。他的这些行为让邻居非常感动,都称他是“五好丈夫”。不仅附近居住的市民会帮忙搭把手,志愿者等热心人士也常常去探望他们,给予他信心。
刘昌善对于社会给予的帮助十分感恩,他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早在前几年,他就从深圳红十字会领取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并郑重填写好。“我希望有一天通过我的器官捐献,让其他人不用再忍受病痛的折磨,能够获得新生。”
文/图 本报记者姚亚超 通讯员李鸿国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清远讯记者林本剑报道:为期两天的第二届清远足球文化节昨日落幕。清远恒大足校与广东恒上足球俱乐部用一场精彩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