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讯清远12岁少女小怡(化名)腹部突起一个排球大的肿物,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业。经医生检查发现肿物是腹外疝,而疝出物竟然是肝脏!
今年初,在慈善机构的资助下,小怡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医,该院整形外科主任张金明教授联合胆胰外科刘超教授,设计“两步走”的手术方案,顺利为其完成肝脏回纳和腹壁修复手术。目前小怡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将回归正常生活。
腹外疝肝脏漏出
据小怡的妈妈陈阿姨描述,小怡出生时肚脐就发炎烂了,突出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物,被亲生父母遗弃,是她收养了这个孩子。随着孩子长大,腹部肿物也越来越大,肚子像顶着一个球,饱受异样眼光,生活学习都受到很大影响,小朋友都不跟小怡玩。
陈阿姨一家住在清远清新区石潭镇,以耕田、打工为生。她曾带着小怡在清远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证实腹部肿物是腹外疝,而疝出物竟然是肝脏,属于非常罕见的病例。医院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加上家庭贫困,小怡的病情只能一拖再拖。
直到今年初,在慈善人士的帮助下,小怡被送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入院时,小怡的腹部肿物触之质软,包裹肿物的表皮像一张薄膜。经进一步检查,MR提示腹壁疝,部分肝脏组织疝出,疝出肝脏体积约12×13×8厘米,同时合并右肾异位,小肠旋转不良。
该院整形外科张金明教授接诊了小怡,考虑疝出物是肝脏,随即联系该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刘超教授会诊,讨论治疗方案。两位专家认为,小怡是腹壁缺损造成的肝脏疝出,手术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手术“两步走”修复
多学科专家经全面研讨,决定将手术分两步走:一期手术在腹壁埋置扩张器,注水扩张腹部皮肤,准备皮瓣;二期手术进行肝脏还纳,同时修复腹壁疝和缺损的腹壁。
据介绍,该手术的难点主要在于肝脏的分离、回纳和腹壁修复。分离肝脏过程中需尽量避免损伤肝脏,否则术后容易出现出血的风险,危及生命。另外,患儿疝出的肝脏生长不受控制,体积较大,而腹腔位置有限,强行还纳有可能引起腹腔其他重要脏器受压,造成器官功能障碍,肝脏还纳后腹壁大面积缺损的修复也是一个难题。
专家们经充分的术前评估,认为小怡掉出腹腔的肝脏达到2/3,切肝可能影响肝功能,遂决定完整分离肝脏并还纳腹腔。为充分暴露腹腔,保证肝脏回纳有足够的位置,专家们计划先作皮瓣扩张,以保证手术后有足够的移植皮瓣关闭腹腔,同时较好地进行腹壁修复。
1期手术于今年3月份进行,专家们在小怡腹部埋置扩张球囊,每日注水,完成腹壁肿物下段皮肤的扩充。经过5个月的扩张,“培养”了足够的皮囊。
8月23日,刘超教授、张金明教授联手为小怡手术,在术前CTA(CT血管造影)的指引下,避开重要血管,将异位的肝脏小心分离、回纳,随后置入生物补片,将预先扩张好的皮瓣转移覆盖,修复腹壁缺损。手术历时3个多小时,获得了满意的修复效果。
病情罕见为首例
术后,在爱心人士的持续关注和帮助下,小怡的腹壁伤口愈合良好,复查功能正常,顺利出院。专家评估,小怡未来可以正常生活、体育运动。
据了解,类似这种同时合并腹壁疝、肝脏疝出、腹腔器官异位的病例,临床非常罕见,国内外文献尚未检出相应文章对此种疾病治疗方式有阐述。小怡手术的成功,有赖于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协作。
刘超教授表示,小怡的腹外疝,可能是由于肝脏韧带发育不良,肝脏处于游动状态,从发育不良的腹壁疝出。“腹外疝疝出物体积过大,手术修复的难度大了很多。建议疑似病人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手术创伤小,预后也更好。”
新闻推荐
清新多措并举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关爱特色儿童成长 激发科技创新热情
“一路童行·关爱特殊儿童”2018年清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活动在花卉小镇举行。贺欢摄南方日报讯(记者/贺欢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