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新闻 清城新闻 清新新闻 英德新闻 连州新闻 佛冈新闻 阳山新闻 连山新闻 连南新闻
新岭南 > 广东 > 清远 > 清城新闻 > 正文

数字时代 圆明园不再是文明的“废墟”

来源:佛山日报 2018-10-01 06:10   http://www.kcqsx.com/


圆明园“海晏堂”遗址。圆明园部分建筑3D复原图。数字圆明园“重返·海晏堂”交互秀展览墙上的互动问题。观众在欣赏“重返·海晏堂”沉浸交互秀。圆明园远瀛观遗址。圆明园十二兽首所在处——海晏堂冉冉升起,兽首吐水,观众站立的地方被蓝色的水波“浸”满,视野渐入地下,巨型水利机械如200年前那般运行、轰鸣……在360度的环形空间里,海晏堂“复活”了。“现在,提到圆明园,您会想到?”在展览墙上,观众大多把手中的彩色选票贴在了“骄傲自豪”和“美轮美奂”的答案下,作答“1860大劫难”和“遗址废墟”的人变少了。“这样的反馈在意料之中。”数字圆明园“重返·海晏堂”E—MAX沉浸交互秀策展人贺艳说,因为其设计初衷就不是想展现一个文明的“废墟”,而是想重构公众与圆明园的“情感”关联。圆明园是数字时代文化遗产“重生”的一个缩影。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上,敦煌“数字供养人”、拯救老屋计划、“保护长城加我一个”众筹行动……科技带来的互联和共享,正让文化遗产走下“庙堂”,变得触手可及。2000多座数字模型“重现”圆明园82岁的清华大学教授、数字圆明园项目发起人郭黛姮是“海晏堂”首秀的焦点人物。20年来,这位梁思成的关门弟子一直专注于圆明园的研究。“我们做了好多年,有没有方式能把它好好呈现?”2009年,带着这样的疑问,郭黛姮带领团队开始了圆明园的数字修复工程。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140T高清数字资源、44万平方米景区复原面积、162种数字植物模型……“万园之园”最终回来了。“海晏堂”不过是这一浩繁数字宝库的一角。北京数字圆明园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将遗址大量的石构件、彩色琉璃瓦进行3D扫描,储存为点云数据,在电脑模型中进行比对拼接,最终找到了它们的历史位置。这座“五彩西洋楼”极为美丽。圆明园最早历史影像的拍摄者、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如此描述:“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的天空里。”如今,联动影像、雷达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高科技将这一幕“身临其境”般复原了。欧盟驻华代表团文化教育参赞马庆被深深地打动了。“数字化让我们领略到那些不可重现的时光,这会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去保护这些无价之宝。”“我们探讨数字化,就是想要把圆明园做到让老百姓都知道。”郭黛姮说,对于圆明园来说,“还原它,就是在讲述一部活生生的社会文化史”。多元带来更强“保护力”此次论坛上,“人工智能助力保护箭扣长城”项目获得了技术创新大奖。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项目是公开向公众募集资金,10万人筹得4000余万元。箭扣长城以惊、险著称,“鹰飞倒仰”至“北京结”是它最为险峻的段落。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毁损,箭扣长城保存状况堪忧。如果按照传统的测绘、维修方法,不仅人员抵达困难、采集数据受限,相应的维修工程也会变得粗放。英特尔中国和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手接受了这一挑战。他们第一次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并分析了大量的破损数据,提供智能化的修缮方案;留存下了遗址地的高清影像、扫描及探测数据等宝贵资料以供“传承”。项目牵头人、中国文物基金会会长励小捷说,箭扣长城是其2016年启动的“保护长城加我一个”项目中的一个。“现在多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可以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做更多的事情。”在敦煌莫高窟遗址,7万个“数字供养人”出资近39万元,完成了55窟数字化保护工作。“这种现象说明公众对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越来越认可和支持。”励小捷说。美是共通的“世界语”今年,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管理机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会,展示了各国最新的数字文化遗产经典案例。比如,在希腊、意大利、奥地利和英国的联展中,苏格兰神秘的史前石刻就让中国观众“脑洞大开”。“苏格兰岩石艺术”项目获得了本次论坛“最具潜力”奖。它计划用5年时间,3D扫描出考古学家过去13年里搜寻、记录的所有石刻图案,并建成一个数据库,以供世人解开谜题。马庆说,很多中国游客喜欢去维也纳、雅典、罗马等历史古都,但欧洲还有很多像苏格兰石刻这样的名胜古迹,“数字化可以让文化遗产更好地展示出来,从而带动当地的文化创新和经济增长”。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此后,数字故宫、数字圆明园相继建成。在论坛上,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摄影测量实验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希腊PostScriptum有限公司签署了一项“中希政府间重点合作项目”。按照协议,双方将各选取1到2处遗产地开展数字化保护利用合作实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说,美是共通的“世界语”,希腊和中国两个东西方文明古国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同样的保护和传承困境,“数字化的保护和传承,将帮助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双方的历史和现在”。焦点保留“废墟”还是“重建”?数字化提供了第三条路“在过去几十年里,文物的确是保护起来了,但是普通公众也不容易看到。这样过度的保护存在争议,应该让文物与公众之间建立连接,给他们一个接触文化的途径,”郭黛姮团队的核心成员李公立说,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遗产,如何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如何判断和筛选“适度的技术”来服务文化遗产,一直都是文物界在思考和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在要不要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对此,郭黛姮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少量的复建可以,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圆明园,如果要复建,那是复建乾隆年间的圆明园还是咸丰年间的圆明园?是复建被毁前的还是被毁后的呢?最重要的是,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不能被随意“删除”。在她看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修复”是呈现圆明园的最好方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可以全面展示各个时期圆明园的真实风貌。”李公立说,在“废墟”或“重建”的选择两难中,数字化手段提供了第三条路。延伸如何实现市场价值?商业模式还在摸索“再现圆明园”项目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用数字化手段复原文化遗产的能力,在国内外赢得了一片掌声。然而,如何将这样的技术进行商业化运作,实现市场价值,成了团队目前最大的难题。“其实我们从2012年开始就成立了公司,推进市场化的工作,但一直没有摸索出很好的商业模式。”李公立说,目前的应用产品比较简单,比如手机导览和iPad应用程序。在现在的导览系统上,做了游客数据分析,在每个景区有多少游客停留了多少时间。此外在现场某些景点还有AR眼镜,游客戴上可以看实景的360度效果,希望能把复原中的一些发现通过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他们也做了一些圆明园的文创产品,比如“五彩西洋楼”的手表、铅笔,“翻尾石鱼”的钥匙扣、书包、文具袋等。未来,他们希望能将现有数据化成果与旅游体验进行深度绑定,为游客设计游览路线,丰富他们在圆明园的游览体验,而不是只去西洋楼。“我们希望让游客感受全景沉浸式游览。比如,开展灯光秀夜游,让游客夜晚坐在船上看到圆明园的盛景展现。”李公立说,灯光秀能够很好地将现有技术展现出来。“我们在研究和数字化复原上,做了很扎实的工作,当然也希望能让这些成果产业化。”李公立表示,虽然现在市场上对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的意识离构想还有一些差距,不过他们看好未来的市场潜力。链接文物的数字化复原我国走在国际前沿李公立介绍,有了“再现圆明园”项目的示范,国内一些古建筑、文物遗址也找到他们,希望能做数字化复原。此外,在与国外的交流中,他们的技术也得到了认可。“国外的文物界很羡慕我们的数字化推进工作,一些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也在做这样的工作,但进展比较缓慢、效率比较低。”李公立说,他们去英国交流时,利物浦的市长甚至还口头向他们发出了邀请,请他们去为当地做数字化复原项目。文/图综合新华社

新闻推荐

清城区:稳步提升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清城区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数30万人。南方日报讯(记者/黄玉熹通讯员/吴彩娟梁雪莹)今年上半年,清城区卫...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数字时代 圆明园不再是文明的“废墟”)


 
频道推荐
  • 险!天黑路滑市民捡东西不慎坠河 喜!消防紧急救援成功救出
  • 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主席张亚男:在瑶绣创新发展中“穿针引线”
  • 清远一彩民喜中胜负彩146万元
  • 深度剖析佛冈江坳联队“路霸”恶势力
  • 生活垃圾分类网络作品最高可获万元奖金公开征集LOGO、漫画、软文、海报、口号、H5、视频等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