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瑶族刺绣(简称瑶绣)作品大家都见过不少,但一幅长4米、高近2米的瑶绣画卷“巨作”就很罕见了。日前,连南瑶族自治县的40位绣娘齐聚广东瑶族博物馆,开始合力绣制这幅名为《山河换新装 开放富连南》的瑶绣长画卷。作品预计在今年12月底完成,以此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连南发展的喜人巨变。
瑶绣是连南瑶族妇女特有的一种传统手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绣图案、内容丰富,共有40多种,其作品构图精巧、色彩斑斓,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用瑶绣制作长4米、高近2米的刺绣画卷,是连南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项内容。
瑶绣作品《山河换新装,开放富连南》共分成40小块,分配给40个绣娘同时制作并跟踪记录,形成40张小画后进行拼装。40张画、40位绣娘、40段真实记录,表达了连南县18万瑶汉群众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喜庆之情,以及共筑中国梦的坚定信心。
《山河换新装,开放富连南》作品长4米,高1.987米。该作品采用新颖现代的风格,通过大色块对瑶族发展脉格进行重组,主要体现盘古开天辟地、瑶族特色风情和迈向现代化的图景,象征着改革开放40年来连南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阅读延伸
沙腰妹(少女)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
连南瑶族刺绣是当地瑶族妇女特有的一种传统手艺。瑶族妇女刺绣不用打板、打图,反面绣正面看,世代靠口述手传。瑶族服饰刺绣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热爱生活、爱美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瑶族文化的形态和载体,是瑶族文化的灵魂。2009年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连南瑶族刺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地瑶族流传着“沙腰妹(少女)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的俗语。相传公元7-10世纪(隋唐期间)时,连南排瑶从湖南洞庭湖一带迁徙到连南黄埂(涡水镇)定居,唐代刘禹锡《莫瑶歌》“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描述了当时瑶族先民的语言和服饰。
瑶族女孩一般从懂事始便学习刺绣。她们从母亲处讨得青色布、彩色绒线、针等,或聚在母亲身边,或在刺绣的姑娘群中,求教刺绣技巧。刺绣显示了瑶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们的刺绣品构图精巧、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称赞、青睐。
【文图】全媒体记者 黄津 通讯员 邓智学
新闻推荐
“耍歌堂”于18日上午10时在三排镇油岭古寨开启。南方日报记者黄津摄南方日报讯(记者/杨溢子特约通讯员/李忠华)牛角嘟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