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高血脂等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高危因素。图为护士替市民测血压。
天气转凉,属于吃货的季节就要到来了。热腾腾的火锅最能温暖我们的胃,美味的螃蟹在呼唤,丰富的外卖在呼唤……然后,有一种痛不期而至——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新危机,目前中国高尿酸血症患者达1.2亿,痛风患者约1700万。”清远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彭翔谈到,痛风性关节炎会导致关节肥大、畸形、僵硬、活动受限,影响关节功能,患者应长期控制饮食。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常规血尿酸检测,尽早发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不良饮食习惯易引发急性痛风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很多人谈“三高”色变。殊不知,其实还有“第四高”——高尿酸,已成为引发痛风、肾脏损害、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超过20%,已成为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外的“第四高”。
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一组数据显示,1998年以后,痛风的发病率明显攀升,至2008年,已经从0.34%上升至2%。目前中国高尿酸血症患者达1.2亿,痛风患者约1700万。
一日三餐靠外卖,喜荤厌素,15岁少年右脚红肿疼痛,检查竟确诊为痛风。这样一则新闻曾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青壮年因不良饮食习惯引发的急性痛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彭翔介绍,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并可导致肾脏损伤。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风属多基因遗传,少数(1%左右)由酶缺陷引起的。更常见的是继发性痛风,是继一些疾病后出现的高尿酸血症,尿酸盐结晶沉积(痛风石)所致。
“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嘌呤的外源性吸收增多,即摄入的富含嘌呤的食物过多,是体内尿酸潴积的重要原因。”她谈到,尿酸的来源有两种,内源性,即体内氨基酸、磷酸核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和核酸分解代谢产生,约占80%;外源性,即从富含核蛋白食物中的核苷酸分解而来,约占20%。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上痛风呢?彭翔介绍,有家族遗传史及肥胖者;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维生素B12、胰岛素、青霉素、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抗痨药、环孢菌素A等药物诱发;经历过外伤、烧伤、外科手术等;有饮食无度、酗酒和高嘌呤饮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等,均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高危因素。
预防
把好饮食关减少尿酸生成
“要发现尿酸高不高,其实不难。”彭翔说,大多数医院通过血检就可以查出是否尿酸高,有少部分医院采取的是尿检。
彭翔指出,高尿酸正在向年轻化发展。以往高尿酸大都发生在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身上,如今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据相关统计,近20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初发年龄平均下降了6.3岁,不足40岁初次发病者增加了26.3%。
高尿酸还是一种“重男轻女”的疾病。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约为20∶1,男性占78.1%—95%,女性仅占5%左右,男性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人,女性则是停经不再分泌雌激素后才会出现。
彭翔介绍,尿酸高与人们的基因遗传因素、家庭饮食环境有很大关系,“尿酸高的人不一定是胖子,但胖子群体中会有更多人尿酸高。”
“正常人体内尿酸的生成与排泄速度较恒定。当尿酸潴积,就会引起高尿酸血症。”彭翔表示,预防和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必须把好饮食关,以减少尿酸的生成。
痛风性关节炎无论处于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期,患者都应该长期控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凤尾鱼、鲭鱼、小虾、浓肉汤、菌藻类、扁豆、黄豆及豆制品等。建议选用低嘌呤饮食,如精白米、玉米、馒头、面条、苏打饼干;蔬菜类有卷心菜、胡萝卜、芹菜、黄瓜、茄子、甘蓝、莴苣、刀豆、南瓜、西红柿、萝卜、山芋、土豆等;动物蛋白可选用牛奶、鸡蛋等,因牛奶、鸡蛋无细胞结构,不含核蛋白,可在蛋白质供给量允许范围内选用。
彭翔提醒,尽量不食用肉类、禽类、鱼类等,必须食用时,可将少量瘦肉、禽肉等煮沸弃汤后食用。此外,血中尿酸水平的高低受种族、饮食、习惯、年龄、体重以及体表面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脂肪可阻碍尿酸正常排泄,因此应适当限制肉类摄入,同时也控制体重。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不仅表现在沉积于关节,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导致关节变形,它还可沉积于肾脏,引起痛风性肾病、尿酸结石,严重者可导致尿毒症;刺激血管壁,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损伤胰腺B细胞,引发糖尿病。
治疗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需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彭翔介绍,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有三大目的:迅速有效地控制痛风急性发作;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预防痛风石的沉积,保护肾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纠正高尿酸血症,阻止新的晶体沉积促使已沉积的晶体溶解、逆转和治愈痛风。
痛风性关节炎发展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间歇期症状(发作间期或间歇期痛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通常有明显的痛风石。每个阶段的治疗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阶段,指血清尿酸盐水平升高,但未发生痛风(表现为关节炎或尿酸盐性肾结石),此时是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最佳时期。大多数高尿酸血症患者可终身无症状,但向急性痛风转变的趋势随血清尿酸盐浓度升高而增加。
“提醒高危人群定期体检,进行常规检测血尿酸,尽早发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彭翔说,所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均需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尽可能避免应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治疗的目标值是将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6mg/dl)以内。同时,要积极控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并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据统计,男性首次发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通常在40-60岁,女性则在50岁之后。25岁前发作须注意某些特殊类型的痛风,如某种特异性酶的缺乏导致嘌呤产生显著增多、遗传性肾病或使用环孢素。
急性痛风具有明显特征:起病急骤,夜间多发;发展快,约12小时达高峰;明显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85%—90%的首发累及单关节,最常见受累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其余常见受累关节依次为足背、踝关节、足跟、膝关节、腕关节、手指和肘关节。
急性痛风主要累及下肢,最终可发展到四肢及任何关节,缓解后症状消失,无后遗症,进入间歇期。间歇期痛风间隔发作时间小于1年的约占62%,1-2年的占16%。
而到了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阶段,患者出现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典型部位在耳廓,常见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外观表现为皮下隆起、大小不一、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大量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改变。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症状是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功能障碍。”彭翔介绍。
当痛风性关节炎首发或发生尿酸性肾结石时,提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结束。10%-40%的痛风患者在首次关节炎发作前有过一次或多次肾绞痛发作。痛风重视急性期的治疗,同时强调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尤其是降尿酸治疗的达标。患者应该坚持遵医嘱服用降尿酸药物。此外,国内外痛风治疗指南均强调了痛风患者合理饮水的必要性:患者每日饮水应在2000ml以上,以保持尿量,同时,将尿pH维持在6.2--6.9范围最为适宜,碱化尿液有利于尿酸盐晶体溶解和从尿液排出。
新闻推荐
越野赛事能否拉动清远全域旅游? □民间官方齐上阵,国内越野赛事相继在清远举办□打造“越野之都”,清远可填补华南空白
民间官方齐上阵,国内越野赛事在清远相继举办。赫鹏翀摄一辆辆越野车在泥地赛道内漂移过弯、穿越水塘,溅起的泥土和水花伴随...